何桂英主任认为,带下病的病因虽有多种,但“湿”是主要的原因。本病夹湿者十有八九,湿有内湿、外湿,内湿者,为脾虚水泛,下注带脉。外湿致病者,为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毒内侵,累及带脉。故傅青主有“带下俱是湿证”之论,带下病变部位在于带脉,无论脾虚、肝郁、肾虚或是湿毒,最终必致带脉受累而成病。故治带下病常用除湿法,并重视固带。前人论带下病有“五色带”之分,即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带下的颜色虽是辨别本病病因的依据,但绝非惟一的根据。同一颜色的带下可由不同病因甚至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病因引起,且不同颜色的带下其色泽的临床意义大小不等。所以临床上不仅要了解带下的色泽和量、质,还要结合患者的妇科病史、全身脉证及身体素质等进行辨证。另外,带下症必须与白浊鉴别。白浊系心肝火旺,湿热郁结,败精壅塞,渗入膀胱,导致浊液如涕从尿道排出。其症多见小溲淋急涩痛,久则伤肾,故带下与白浊源流迥异。至于白崩,乃带下清稀量多如注,仍属带下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