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范围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学术思想 > 详情
分享到:
 
论谢宝慈主任的学术思想
来源: | 发布:2014-03-27 | 浏览:4554

中药保留治疗直肠炎

方宗武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白头翁汤,直肠炎。

谢宝慈主任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肛肠科的临床诊疗教学工作已四十余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的学术思想,我曾师从谢宝慈主任,现就其中关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炎的经验简要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谢宝慈主任认为:直肠炎当属祖国医学之“泄泻”和“痢疾”等一类疾病的范畴。究其病因病机多因脏腑本虚,或由于外感湿热疫毒病邪、或因饮食不节、或由于情志失调伤及脾胃。因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既伤,升降失常,则健运失职,升清降浊之功能受损,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肠腑气机不利,湿热疫毒之邪积滞肠腑,蕴结大肠,下注魄门,毒邪交结肛门、直肠,肠膜血络受伤而成。其病位在直肠。临床检查在镜下可见到直肠粘膜色红、充血、水肿或糜烂溃疡、出血等。

2        治疗特色

在治疗上,谢主任认为,以往单纯地应用口服药物来治疗直肠粘膜的局灶性炎症,疗效并不显著,由于这些治疗药物性多苦寒,口服时间日久易伤脾胃,引起胃脘部不适感,患者不易坚持,如果能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那才是治疗的上策。因此,她采用了《伤寒论》中的“白头翁汤”为治疗主方,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症和体征随症加入行气活血、凉血止血、缓急止痛等中药,如出血明显者,可加入地榆、槐花、白芨等,痛剧者可加入延胡索等药,热甚者可加入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药,加水浓煎至50~100Ml,取液进行保留灌肠,每日1~2次,7d1个疗程,一般需1~2个疗程。每日灌肠治疗前嘱患者先排空粪便,然后将药液用注射器缓慢注入直肠内,而后卧床休息15分钟即可。保留灌肠的药液温度一般控制在38°C左右。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禁止饮酒、禁食辛辣炙热之品。

3  临床病例

患者张某,女性,38岁,以“每日腹泻3-4次,偶有便血三个月”为主诉于200611月就诊。该患者三个月来每日排便3-4次,有时呈水泻样,量不多,偶有少许鲜血,曾在外就诊,行肠镜检查提示直肠中上段粘膜充血明显,可见多处糜烂面。经给予中西药物口服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症状反复。偶伴左下腹部闷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略滑。诊断为“直肠炎”,以“白头翁汤”加地榆、白芨、延胡索、蒲公英等药进行保留灌肠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上方去延胡索,继续保留灌肠一周,症状消失,排便正常,镜检直肠粘膜未见充血,糜烂面已消失,病情痊愈,至今已两年未再发作。

4        讨论

直肠炎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也有报道,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消炎止血的西药或用中医根据辨证以中药口服治疗,患者往往由于服药时间过久引起的种种不适而中断治疗,以致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谢主任在长期的临证治疗中,根据对患者服药的反应以及临床疗效的观察并进行总结,应用“白头翁汤”为主方,临床根据辨证随症加减组方,以保留灌肠的疗法,对直肠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谢主任认为,白头翁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善于治疗湿热赤痢,同时,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头翁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以及痢疾杆菌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具有消炎作用;黄柏药性苦寒,功能泻火燥湿解毒,擅治热痢、泄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秦皮功能清热燥湿,对痢疾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擅长治疗菌痢、肠炎;再于临床上根据辩证加药,能够达到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的治疗目的。如地榆入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泻火敛疮的功效,临床药理研究表明不但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而止血,而且其煎剂对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延胡索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等等。同时,谢老师认为,中药灌肠疗法治疗直肠炎,较以往的口服中西药治疗,具有更多的优点:首先,这些治疗药物性多苦寒,口服时间稍长易于损伤脾胃,引起胃部不适,患者不易坚持,尤其对于脾胃功能差者更不容易接受,灌肠疗法避免了上述缺点,在避免了苦寒药物对脾胃伤害的同时,也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使药物能够充分发挥功效,提高了治疗效果。其次,灌肠疗法能够使药物直达病所,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治疗目的,既提高了疗效,又能够有效地保护肠粘膜及周围组织。第三,中药灌肠疗法治疗直肠炎,用药量少,药液浓度高,不会被胃肠液所稀释,达到病灶的药液浓度也高,而且方法简单实用,临床上易于操作。第四,中药灌肠治疗直肠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明显的痛苦和身体的不适感,患者容易接受并坚持治疗,避免了因口服药物时诸多因素引起的困难而使治疗中断的缺点,从而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102号 | 邮编:350001
电话: (总值班:0591-87678569 医务处:0591-87678576) | Email:fjsfzszyy@126.com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1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