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范围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学术思想 > 详情
分享到:
 
乙字汤”的临床妙用
来源: | 发布:2014-03-25 | 浏览:10894
谢老师从事肛肠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乙字汤”为其在临床上最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几个方剂之一,“乙字汤”由大黄1克、当归6克、升麻1.5克、柴胡5克、黄芩3克、甘草2克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升阳举陷、润肠通便的功效,对痔疮中最常见的出血、疼痛、脱出等症状均有明显的效果。
谢老师认为纵观“乙字汤”全方药仅六味,量仅18.5克,该方虽药味少、药量轻,但不失为临床治疗肛肠疾病的一大妙方。尤其全方通便仅用大黄一味,用量仅1克,却能达到润肠通便之效。盖大黄用量轻微,取其润通之性,而避其峻下之猛,从而达到通而不泻的治疗效果。方中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固脱,善治内痔、混合痔脱垂,黄芩清热解毒,当归补血润肠,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止血止痛、升阳举陷、润肠通便之功。用于治疗临床上的痔疮诸症和便秘等疾病。该方缘自日本,经研究结果表明,“乙字汤”能抑制、减轻肛门水肿,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其消炎作用类似消炎痛,对痔疮的炎症及水肿疼痛的疗效是确实可靠的。
谢老师认为,经方、验方在临床应用中应随症灵活加减,不可拘泥,一成不变。比如,便秘是痔疮患者常见的症状和诱因,“乙字汤”具有很好的润肠通便作用,用于便秘痔疮出血患者,常常一剂见效,并且通而不泻;内痔、混合痔出血者,可酌情加入槐花、地榆等以增强止血之功;各种痔疮出现水肿疼痛者,可加入麻杏石甘汤配合应用,使肺热得清,肠气得通,从而达到消除炎症水肿疼痛的目的。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无不药到病除。
临床病例:
1、陈某,男性,78岁,2006年9月就诊,以“大便时滴血反复发作1个月”为主诉,患者近一个月来,便时滴血,血色鲜红。便时无肛门裂痛。曾自行以“马应龙痔疮膏”治疗,未见疗效。患者平素大便秘结,2-3日一行,便时努挣,排出粪质干硬,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肛门指诊未触及肿物,指套退出无染血,肛门镜检见3°、11°齿线上粘膜隆起,表面轻度糜烂。诊断为“内痔”。考虑热结肠燥,治以清热解毒、润肠通便、凉血止血,投以“乙字汤” 加入槐花、地榆。患者4日后复诊,诉大便通畅,未见便血,去入槐花、地榆,续服4剂而愈。
2、姚某,女性38岁,2006年10月就诊,以“便时肛内肿物脱出2个月”为主诉,患者近2个月来,发现便时肛内有肿物脱出,便后需用手按摩后,肿物可消失,无便血,无肛门裂痛。患者平素大便秘结,3-4日一行,排便困难,常需依靠服泻药帮助通便。舌红而干,苔薄黄,脉弦细略涩,肛门检查见肛周3°、7°--9°见皮肤隆起成团,表面青紫,质地柔软,肛门指诊未触及肿物,指套退出无染血,肛门镜检见7°--9°肛管皮肤隆起,表面青紫,余无发现。诊断为“静脉曲张性外痔、便秘”。 投以“乙字汤”。 4日后复诊,诉大便通畅,便后未见肿物脱出,再服7剂而愈。
上述二例,其中一为“内痔”,一为“静脉曲张性外痔”,病虽不一,然出血、脱出皆因肠燥便秘,用力努挣而致,均投以“乙字汤”而愈。由此可见“乙字汤”疗效确非一般。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102号 | 邮编:350001
电话: (总值班:0591-87678569 医务处:0591-87678576) | Email:fjsfzszyy@126.com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1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