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范围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赏析 > 案例赏析 > 详情
分享到:
 
朱亨炤门诊病案50
来源: | 发布:2018-12-13 | 浏览:1967

蔡某,女,69   20180702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喘伴心悸十余年。

现病史:反复咳喘伴心悸十余年,动则尤甚。辰下:咳喘不甚,时有心悸,多汗明显,动则尤甚,周身肿胀感,小便尚利,纳可,大便正常,可平卧,寐可,无明显口干口苦。

查体:舌偏暗红苔根黄腻,前部苔薄少,脉沉细结代。Bp140/90mmHg,神清,颜面浮肿感,律尚齐,双肺呼吸音尚清,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既往史:支气管哮喘史,高血压史,慢性心功能衰竭史。

辨证:水湿痰饮内伏,阴伤有热

处方:当归六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合方加减

麻黄根15,浮小麦15,黄芪30,黄精15,黄芩9,黄柏9,当归6,生熟地各20,连翘9,赤小豆30,茯苓皮15,大腹皮15,陈皮6,猪苓9,桂枝6,菟丝子15,龙牡各307剂)

二诊:20180709

702药后多汗缓解,周身肿胀感减轻,自觉畏风感,余无特殊,舌红带紫苔中根部黄厚腻,脉沉细结代。

辨证:水湿痰饮内伏,气阴两伤。

处方:上方加防风9,白术9,车前子(布包)157剂)

三诊:20180716

709药后自诉多汗缓解八成,仍时有畏风,舌脉同前。

辨证:痰饮久伏,耗气伤阳

处方:7.09方去车前子加肉桂(冲服)3,附子67剂)

四诊:20180723

716药后自觉肿胀感消退五成以上,多汗症状消失,时有头昏感,活动后有气促的感觉,舌红苔稍浊,脉结代。

辨证:痰饮久伏,阴阳两伤

处方:生脉散加味

太子参15,麦冬9,五味子9,炙甘草6,黄芪30,黄精15,肉桂(冲服)3,附子5,车前子15,猪苓9,泽泻9,黄柏9,赤小豆307剂)

按:本例辨证非常有特色,辨治思路呈现出递进式的特征,从阴伤有热——气阴两伤——耗气伤阳——阴阳两伤,四诊之间,辨治思路非常清晰。朱师根据患者反复咳喘心悸的病史,以辨治多汗、水肿为切入点,标本兼治,多法兼用。患者长期在朱师处治疗,对朱师的辨治疗效非常肯定。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102号 | 邮编:350001
电话: (总值班:0591-87678569 医务处:0591-87678576) | Email:fjsfzszyy@126.com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1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