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范围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临床诊疗 > 临床诊疗 > 详情
分享到:
 
福州清明草糕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李君君
来源: | 发布:2020-09-24 | 浏览:2194

福州清明草糕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李君君 肖诏玮 施志强 原丹 沈聪 马榕花

李玉花 施为民 李丹 潘鸿贞 李婵 叶薇

(福州市中医院,肖诏玮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病症。本病多见于1~6岁儿童。现代医学认为儿童厌食症的主要病因HP感染、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和铁锌缺乏及铅水平升高、慢性精神刺激及过度紧张等原因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 消化酶活性降低。西医分别给予微生态制剂、补充微量元素、促进胃肠动力或予心理干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观察,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肝旺脾虚型在厌食患儿中占了相当比例,故本研究运用福州地道草药组方,寓药于食,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厌食的诊断标准[1]: (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小儿厌食症肝旺脾虚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厌食证分型标准: 厌食或拒食,面色苍白,性躁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1.1.3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吴瑞萍的实用儿科学[2]“小儿厌食症”临床诊断标准:(1) 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较病前减少1/3 ~1/2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2) 体重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饮食习惯或喂养不当史

1.2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来源于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间福州市中医院儿科门诊患儿。共7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能规律用药者6例,失访2例,疗程结束后,资料完整者62例。治疗组32例,14例,女18例;年龄1~10岁,平均(3.36±2.11)岁;病程2周~24个月,平均(10.6±4.81)月对照组30例,14例,女16例;年龄1.2~11岁,平均(4.15±3.47)岁;病程3周~20个月,平均(8.92±6.33)月;2组间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服用清明草糕。组成:鼠曲草30g、鲜竹茹25g、稻香陈10g、姜半夏9g、淮山药25g、庵摩勒(余甘子)12粒、七层楼(老君须)15g、白术15g、粳米100g。烹调方法:将淮山药、粳米研磨成均匀混合的粉;余药煎煮取滤液,加入适量冰糖放凉后,将粉倒入药液中,浸泡约6小时,将少许发酵粉揉入米粉中,放30分钟发酵,后做成饼状(每块重10g),放到蒸锅中蒸熟。13岁,每次1块,一日3次;3岁以上,每次2块,一日3次。餐后1小时服用。

2.2 对照组 口服金双歧片(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号S19980004),每次2片,每日2次,饭后温水送服。

2.3 疗程:治疗2周为1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评定疗效。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食欲、食量变化、面色、性情、咬齿磨牙、大便、体重及舌脉(指纹)、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尿淀粉酶变化。1周记录1次,其程度用记分法表示,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6分,其中舌脉用文字描述,不计分。

3.2 统计学方法  等级计数资料用Ridit检验,计量资料测定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间及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制定临床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水平的3/4;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

4.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3]: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 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4.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1                           

组 别     n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2         24             5            3           91.2

对照组    30         14             7            9           70.0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P <0.05,有显著差异。     

4.3.2  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次要症状评分比较   2

项目

治疗组(n=32)

对照组(n=30)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主要症状评分

9.67+2.55

3.05+1.80★△

9.31+2.32

5.62+1.98

次要症状评分

2.10+0.31

0.30+0.21★△

2.06+0.25

0.65+0.25

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分值比较P <0.01,有非常显著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后评分比较△P <0.05,有显著差异。

4.3.3  2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尿淀粉酶情况比较      3

组别

血红蛋白(g/L)

尿淀粉酶值(U/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122.59+3.33

123.38+3.60

120.45+20.38

198.78+27.30★◇

对照组

121.87+3.18

122.72+3.29

122.36+21.13

166.42+25.60

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值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两组血红蛋白值组间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尿淀粉酶值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尿淀粉酶值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两组尿淀粉酶值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

4.3.4  两组患儿改善舌象、脉象的疗效比较:舌象比较:治疗组正常舌象患儿26例(81.3%),异常患儿6例(18.7%),治疗前后对照显示治疗组能有效改善厌食患儿的舌象异常,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正常患儿24例(80%),异常患儿6例(20%),对照组治疗方案未能有效改善厌食患儿的舌象异常,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厌食患儿舌象异常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脉象比较:治疗组正常患儿26例(81.3%),异常患儿6例(18.7%),治疗前后对照显示治疗组能有效改善厌食患儿的脉象异常,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正常患儿24例(80%),异常患儿6例(20%),对照组治疗方案未能有效改善厌食患儿的脉象异常,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厌食患儿脉象异常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5.讨论    小儿厌食属于古代医学文献中所载“不思饮食、不嗜食、恶食”等。金元时期朱丹溪及明代医家万全皆指出小儿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体内阴阳之动态平衡及肝脾之间相互制约的生理关系处于相对不稳定,稍有偏颇则脾易虚而肝易旺,且当今小儿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幼稚任性,恣啖杂食,稍乖意愿,急躁易怒,易致肝脾失调。若木失条达,土必壅滞,土木同仇,升降窒息[4],加上小儿情绪不稳, 饮食不知自调, 因此外感内伤均易导致肝旺脾虚之证。故笔者临床观察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甚为常见。西医治疗虽可以增强患儿的食欲但其难以从整体调理体质,本研究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该方系在国家级名老中医肖诏玮验方基础上化裁而成,笔者随肖师学习三年,查阅肖师大量处方。原始处方最为珍贵,它翔实记载了医家的临证经验,体现了医家的辨证思路及灵活驾驭方药的能力[5]。笔者随师中体会到传承千载不衰的民俗,其富含中医文化内涵,本地药材、民间草药常有出人意表之疗效,如能汲取运用,当可拓宽辨证思路,丰富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水平。故是方撷取民俗中具有健脾清热平肝之功的福州地方草药清明草(又名菠菠草,鼠曲草),制作寓药于食之糕剂。清明春季,肝气当令,肝气易于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肝属木,脾属土,如果肝气过旺可伤及脾胃,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导致食少,菠菠草恰在清明之时采摘,具有清热平肝健脾的功效,可见菠菠草是上应天时的节令食品;余甘子(庵摩勒)统治诸积, 又可强气力, 为启脾良药;益以白术健运脾气稻香陈醒脾姜半夏和胃;淮山、七层楼(老君须,白龙须)健脾开胃;更以粳米安和脾胃。该方健中有消, 消不伤正, 中宫健旺, 脾气调和, 则口能知五味矣小儿肝常有余, 易乘脾土, 致土虚失运, 斡旋中宫, 合入竹茹, 共清热平肝、开郁进食之功。方中鼠曲草、余甘子、七层楼均为福州道地草药,该方组成既是药物,又多是食材,寓药于食鉴于本病多发于16岁小儿,服药困难且又拒食者,糕剂清香可口,易于接受。经观察,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无一例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略)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102号 | 邮编:350001
电话: (总值班:0591-87678569 医务处:0591-87678576) | Email:fjsfzszyy@126.com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1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