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中医院,福建 福州350001)
关键词:肖诏玮;中医儿科;麻黄;斑疹;隐疹;遗尿;乳蛾;麻疹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627(2008)01-00
肖诏玮主任医师从医执教40余年,经验丰富,余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肖老认为,麻黄为儿科大药,功专发散风寒、宣肺通窍,止咳定喘,有“发汗第一药”及“喘家圣药”之美称。虽为辛温发表之品,若辨证准确,配伍灵活,则运用广泛,疗效显著。现将肖老活用麻黄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解肌泄邪治疗斑疹
高某,男,8岁,2006年3月29日初诊。双下肢皮肤出现紫斑伴双膝关节疼痛3天。紫斑形态不一,双下肢对称分布,颜色紫红,按之不褪,食纳尚可,夜寐齘齿,口干,尿赤便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发病前1周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检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9.8х109/L,中性粒细胞63%,淋巴细胞21%,嗜酸性粒细胞6%,血小板130х109/L,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24h血块退缩试验良好,尿常规正常,粪潜血(-),血沉25mm/h ,c反应蛋白6mg/l。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关节型)。中医诊断:紫斑(血热型)。方用金黄梧桐汤:麻黄5g,铁包金15g,臭梧桐15g,牡丹皮6g,赤药6g,藕节24g,生地黄15g,仙鹤草15g,土茯苓15g,甘草3g。服药5剂,膝关节疼痛已减,紫斑亦渐消退。守方迭进6剂,紫斑消失,余症悉除,2a追访未见复发。
按: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属“血证”范畴,亦称紫斑。热毒之邪为致病的主要因素。本例为外感热毒,郁蒸营分,迫血妄行,溢于肌表,而发为紫斑。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方用金黄梧桐汤。方中臭梧桐、铁包金、土茯苓有祛风解毒的作用;牡丹皮、赤芍、生地黄、藕节、仙鹤草清热凉血止血。麻黄一味贵在解肌泄邪,调理血脉。《日华子诸家本草》曰:麻黄能“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名医别录》载:麻黄“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故肖老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麻黄,使热毒之邪宣泄于外,血脉调和,则毒解斑消,病自告愈。
注:①铁包金:性味微苦,平,功效固肾益气,祛风除湿,消肿解毒。②臭梧桐:性味辛,苦,甘,凉,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解毒消肿。
2 解表散寒治疗瘾疹
林某,男,6岁。2006年8月4日初诊。皮肤瘙痒,伴见淡红色风团2d。皮损形态不一,随搔抓而增多,恶寒,遇风加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风寒型)。方用麻黄汤加减:麻黄5g,桂枝5g,白芍6g,浮萍6g,白鲜皮9g,芋环干12g,蝉衣5g。服药3剂,痒止疹退而愈。
按: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是风邪外袭,客于肌表,营卫不和所致。本例为风寒之邪外侵,郁于肌表,不得宣泄,营卫失和而发。故用麻黄汤宣肺解表散寒。方中麻黄辛温解表散风寒于外,宣泄气机,配以桂枝、白芍调合营卫,浮萍、白鲜皮、蝉衣、芋环干祛风止痒,诸药合用,使邪祛正安。
注:芋环干(芋头的叶、柄):性味辛,平,功效祛风止痒,散结,止血。
3 肺司藏魄治疗遗尿
杨某,女,6岁,2005年12月12日初诊。睡中遗尿已2a。面白神疲,纳呆汗多,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偶尔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证系肺脾气虚,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治宜益气健脾,温肾固涩止遗。处方:乌药6g,益智仁10g,桑螵蛸10g,怀山药15g,金樱子15g,芡实15g,牡蛎24g(先煎),龙骨24g(先煎),党参10g,枸杞子10g,蜜麻黄5g。服药6剂,夜尿次数减少,继以健脾益肾调治1个月,随访1a未再发。
按 肖老认为,肾主二阴而约束水道。张景岳云:“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且肺为魄之处,气之主。经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而“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联想遗尿患儿,多有夜间不易唤醒的特点,故肺存魄,主治节,亦是治疗小儿遗尿不可忽视的一环。本例在益气健脾温肾固涩的基础上,用麻黄入肺以行治节,司藏魄之职,使治节得行,魄为所用则遗尿可愈。现代医学也认为,小儿遗尿与大脑觉醒意识迟缓有关。药理研究证明,麻黄有促进大脑皮层中枢的觉醒而建立排尿反射的作用。
4 宣肺开郁治疗乳蛾
于某,女,8岁,1984年8月初诊。发热咽痛3d。曾服银翘散、玄麦甘桔汤均罔效。症见:发热(T39℃),畏冷,流涕,喷嚏,口干欲饮,二便正常。扁桃体Ⅱ°肿大,有脓性分泌物,易拭去,吞咽困难,饮水即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方用赤黄桔甘汤加减:麻黄3g,赤芍6g,射干6g,一枝黄花15g,牛蒡子6g,蝉蜕3g,桔梗6g,甘草3g。服药3剂,病愈。
按 本例为外感风热邪毒,郁结咽喉,胃火炽盛 ,热盛肉腐而致。方用赤黄桔甘汤,清热解毒,泄热祛腐。方中一枝黄花,性味辛、苦、凉,功效疏风清热,消肿解毒,为利咽要药;赤芍凉血祛瘀;《本草正义》指出:“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热盛,故以麻黄宣肺开郁,疏达肺气,泄热于外。本方在清热之基础上,运用麻黄透邪,一支黄花等清热解毒,外疏内清,令邪无留恋之乡。
5 宣肺托毒治疗麻疹
陈某,男,1岁。2007年9月18日诊。发热6d,见疹3d。咳嗽气促,喷嚏流涕,身热烦闹,夜不能寐,纳呆,溲赤便稀。3d前自头面部开始见暗红色斑丘疹,现已至膝盖部以上周身皮肤,面部两颧无疹,胸部较稀。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红,见于气关。T 39℃,,柯氏斑(+),双肺呼吸音粗糙,闻及痰鸣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检验:白细胞总数:4.8х109/L,中性粒细胞:57%,淋巴细胞:23%。X线胸片示:支气管肺炎。西医诊断:麻疹倂肺炎。中医诊断:麻疹(麻毒闭肺)。治以宣肺化痰,清热解毒,透疹。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5g,杏仁4g,生石膏24g,甘草3g,金银花9g,桑白皮9g,前胡4.5g,僵蚕6g。1剂麻疹已至膝下,2剂后咳喘渐平,皮疹透至足底,皮疹颜色转淡,发热(T37.5℃),寐稍安,纳少便稀,舌质红,苔黄干。仍守前方,加白茅根24g,麦冬12g。2剂尽,发热已退,偶咳,不喘,纳寐尚可,溲清便稀,舌质红,苔薄黄。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再以麻杏石甘汤加苏子6g,前胡6g,白茅根24g,山楂炭6g,淮山药15g,陈皮3g。再进2剂,热解咳平,面部、胸背部皮疹渐收没,纳佳寐安,二便调。复查血常规正常,2周后摄X线胸片示正常。
按 本例感受麻毒时邪,邪热化火内陷,郁闭于肺。予麻杏石甘汤清热化痰,宣肺平喘;配以前胡、苏子、桑白皮、金银花等,加强清化热痰之力。方中麻黄,疏泄肺郁,宣肺托毒,透疹,平喘止咳。邪毒闭肺非麻黄不能直捣巢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