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范围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学术思想 > 详情
分享到:
 
藿朴夏苓汤的临床加减运用
来源: | 发布:2020-10-15 | 浏览:5376

朴夏苓汤出自清代《医原·湿气论》,主以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热病邪在而湿偏重者。郑承铎老中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多有应用此方。

福州地区地处沿海盆地故而多湿,湿易困脾,影响脾之运化湿郁日久乃伤气化热而成湿热常年居住福州的人群年复一年受地理及气候因素影响易出现脾胃耗伤,运化失司,内而生湿酿痰,存在“湿邪伤脾—脾虚生湿—湿浊困脾”的恶性循环。因此福州地区此类人群的体质多见痰湿内阻之证型。然而福州又地处亚热带沿海,除了湿气重,还是中国的四大火炉之一,湿邪易与火热之气相夹杂引起湿热之证。湿为阴邪,乃伤阳气,阳气受损则易外感,外感邪气与内湿相引交织为病而成外感湿热,或湿重或热重。

郑承铎老中医观察到临床上在夏季常可见到一类患者症见:咳嗽发热;鼻微塞,喷嚏,流清涕或粘;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彻(有时身微有汗、或汗出剂颈而还,或汗出剂腰而还),汗粘;或感肢体沉重四肢楚萎软食乏味或恶心,大便黏腻;舌苔厚或微腻或白或黄;脉浮或缓、或、或濡等。他认为此类患者发病,除外感湿热病邪外,还与脾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湿热偏盛季节,脾胃运化功能亦受其影响而呆滞,若再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劳倦过度,或脾胃素虚,运化功能更易受损,导致湿邪内困,则“同类相召”,外感湿热病邪乘机侵袭,内外相合而发为此病。正如吴鞠通所认为:“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治疗上应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方中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在原方基础上风邪甚者加用荆芥、蝉蜕、地龙、僵蚕等药物祛风;湿渐化热者加用滑石、通草、竹叶等清热祛湿;同时配合宣肃肺气之品如蜜麻黄、桑白皮、桔梗、苏子等;本有脾虚者无力运化水湿,则可加用白术、苍术健运脾胃;夏季芳香醒脾尤为重要,尚可配合荷叶、佩兰叶等;湿浊扰神者,可加用远志、石菖蒲,化热扰神则可加黄连;口淡食乏味者可加入麦谷芽、鸡内金、神曲等。

总体上需把握原方的病因病机,随证加减以期能够灵活应用。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102号 | 邮编:350001
电话: (总值班:0591-87678569 医务处:0591-87678576) | Email:fjsfzszyy@126.com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1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