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范围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学术思想 > 详情
分享到:
 
浅谈“通阳法”
来源: | 发布:2020-10-15 | 浏览:6193

“通阳法”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通阳”即通达阳气。即临床上出现了阳气郁遏不通的病理表现方需通达阳气以为用,换而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祛除影响阳气运行的各种病理因素,使邪去而阳气通其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故而郑承铎主任临床教导言“通阳”不等于“温阳”,而阳虚寒凝痰阻则需温通。

为何要“通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从生理上来看,阳气具有温阳作用、气化推动作用、卫外固密作用,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通过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维持。一旦阳气不能正常运行,行使其职权,必定影响健康。

如何“通阳”?阳气郁遏,必有其因。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是否为阳气郁遏之证,审其因,去其疾。由先贤所综述,临床上常用的通阳法略述如下:

(一)发表通阳

    《伤寒论》提及表郁之证,为寒邪郁闭肌表,卫阳郁遏,不能透达于外,故见外而恶寒、内而发热,治疗之法以祛除在表之寒邪,使得阳气通达均匀布散于外,因此以解表的手段以达到通阳的目的,此为发表通阳之意。代表方剂如“麻黄汤类、桂枝汤类”

(二)理气通阳

临床可见各种气机逆乱引起的阳郁证,气属阳,气滞则阳郁。一则气郁化火,临床见有热像,而治疗不重清热,关键在于通,使气机调畅,佐以清热诸症得减;二则气郁而成“厥逆”之证,呈现寒像,治疗的关键亦在于通,气畅则阳通,阳气通达温煦有责,寒凝自消。代表方剂如“柴胡类”。

(三)利水、祛痰、祛湿通阳

水、湿、痰、饮均为阴邪,易袭阳气,耗损遏阻阳气。一旦形成水湿痰饮即反向影响气机,仲景主张“先治其水”,水饮得散,阳气自通。正如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便是体现利水通阳之法。

(四)祛瘀通阳

血为气之载,阳气输布不离血行,而瘀血阻滞,则阳气不至而见厥逆,代表方剂如“当归四逆汤”,为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达四末,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治疗虽见温经散寒养血但不离通脉是为通阳之法。

(五)透热通阳

    当邪热郁结于内而成热结证,临床可见局部病位一派热像,而外仍恶寒尤显,是为邪热内结与阳气相搏结,阳气不能达表所致,虽需以寒清热,仍需以辛发散通阳。

综上所述,可能影响阳气输布的病理因素有寒邪、气滞、水湿痰饮、瘀血、邪热等,而治病的关键除了清除病理因素外,还需关注通达阳气,使阳气得以正常运转。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102号 | 邮编:350001
电话: (总值班:0591-87678569 医务处:0591-87678576) | Email:fjsfzszyy@126.com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1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