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范围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学术思想 > 详情
分享到:
 
痰瘀互结话久哮
来源: | 发布:2020-10-15 | 浏览:3946

哮喘中医称为“哮病”,是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证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其是以症状为特征。久哮即慢性持续性哮喘或哮喘慢性持续期。其特点是哮喘的症状经常出现,频作可达到每天有症状,轻则每周或每月,且经年累月。患者病苦不堪,久哮的基本病理为痰瘀互结,亦即“伏痰夙根”论。

一般认为哮病发病是由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劳倦等因素引动“伏痰”而成。自古认为,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它是由人的机体运化失调,致使水液代谢失司,凝聚变化而成而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主要涉及肺、脾、肾,盖因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则主水。

“伏痰”之说最早可追遡至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之后历代医家均对伏痰引发哮病做了论述。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痰十三》:“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丹溪心法·哮喘》则提出:“哮喘……专主于痰”。但何谓“伏”痰?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哮病》便明确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因而临床可观察到哮病急性发作的病人,每见喉间有哮鸣或痰鸣之声,伴有咳嗽咳痰阵作。然仅是痰,它又是如何成为“夙根”的呢?近现代医家学者在痰饮之外加入了瘀血的理论来扩大了“伏痰夙根”理论。且现代病理研究也说明在慢性气道疾病末稍细支气管及肺泡间隔的超微结构的改变,可看到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与中医的肺有瘀血是相吻合的。从而认为哮病的病理因素不仅指久伏之痰饮,还存在痰饮阻滞所致的瘀血也就是“夙根”。

郑承铎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过程中观察到病发久哮的患者容易发生气道重塑、支气管平滑肌增厚等问题,发病时难以控制,此类患者年龄多偏长。其认为此类病人哮病发病病理因素虽是以“伏痰”为主,但必有“瘀血”,甚至痰瘀相搏结。故而提出为医者在理论上需要先认识到“瘀血”在哮病的各个阶段是存在的,仅是轻重有别而已,痰瘀互结方为哮病反复发作之“夙根”。

对于哮病的治疗上,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急则治其标——祛除外邪,缓则治其本——调补肺脾肾,而化痰、活血则需贯穿始终。哮病治疗的目标则旨在:1、祛除诱因,缓解急性症状;2、控制疾病慢性状态;3、长期针对伏痰夙根进行治疗,使哮病少发作、不发作。平素指导患者注重生活保养,适当针对肺、脾、肾三脏进行调补,补益过程中重视行气活血。灵活加减运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寒、定喘汤/越婢半夏汤——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寒包热、三子养亲汤加味——风痰、平喘固本汤/六君子汤/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虚、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瘀等方剂。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102号 | 邮编:350001
电话: (总值班:0591-87678569 医务处:0591-87678576) | Email:fjsfzszyy@126.com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1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