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虽然科技发展迅速,医学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但大众仍是谈癌色变。
而肺癌作为世界上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数为16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3%,其所导致的死亡患者每年有14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18%。
肺癌这一名词现虽主要来自西医的诊断名词,西医描述该疾病可以无症状,仅因X-线体检发现进行病理检查而诊断。也可因咳嗽、咯血等为首发症状,并见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等。但“癌”在古文中即用以表述一种“病名”,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着《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巖”,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归类于外科。在中医肺积、痰饮、咳嗽、发热、胸痛、息贲等病证中对本病类似描述。肺癌晚期患者干咳无痰、痰粘不利、烦渴潮热、痰血绵绵、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又可属于中医肺痿范畴。历代对肺癌的相关描述包括:《难经》有云: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杂病源流犀烛》云: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博,邪既伤正,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金代张元素《活法机要》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亦强调“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肺本身为娇脏,生理功能上主气司呼吸、主宣肃、主通调水道、主治节朝百脉,喜润恶燥。而形成肺癌的基本病理是痰瘀互结形成瘀毒。与单纯稳定的痰瘀互结不同的是瘀毒的特点是增殖走窜,这相当于癌症的增大和转移以及高消耗性。形成肺癌当责之肺虚,可为气虚或气阴两虚,从而引起痰瘀火毒的发生。这在其他许多慢性肺部疾病中都有出现,肺癌同样属于慢性病,治疗慢性病需要调理体质。那么由肺虚导致五脏功能不平衡,继而出现心气受损、脾胃虚弱、肝郁化火、肝肾不足等,五脏失衡又互为因果。何以致虚?经常熬夜、过度劳作、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长期火毒吸入、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均可导致五脏虚损。审证求因,认识到这一点,方才了解到调整肺癌患者体质的重要性,除了外部因素还应该关注内部因素,从根本上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郑承铎主任对于肺癌的中医思考已经不局限于肺虚,而是在于全身心体质的调整。
肺癌与其他慢性病一样,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主要依靠现代医学仪器发现诊断,也可有症状但是多无特异性。从中医辨证角度,主要是体质失调的表现。首先虚的表现,以肺气虚为主如疲乏、自汗、懒言等,可有脾胃气虚等等其他脏器虚损的表现。其次气机阻滞、热毒伤络的表现,常见就是肺气失宣肃,可有咳、痰、喘、咯血等,可有脾胃气滞肝气不舒郁结的表现等。其三痰瘀互结,除了肺部CT可见的肿物结节之外,其他肺部结构的改变(可能还存在CT都看不见的器质性改变),可理解为无形之痰瘀互结。当然也可以有中医描述的其他瘀血特征。痰瘀互结,化生瘀热之毒的症状,也常常不明显,经常为虚像所掩盖。癌的进行性增大或多部位转移可以认为是毒盛的表现之一,可以有舌质暗红,口干口苦等。由于表气虚,经常可以发生外感,包括外感热毒,并出现相应症状。
肺癌的治疗有三个目标,其一清除毒瘤,其二稳定肿瘤细胞,其三综合调养改善体质。分为三个阶段来实现:短期内清除癌毒,尽量减少痰瘀癌毒对人体进一步损伤,如手术放化疗等;中期补气固本、化痰活血、软坚散结巩固中期疗效,改善症状为主;长期综合调养,彻底改变患者体质,避免脏器再虚损及痰瘀再发生。而具体执行应为中药调养与生活养生相结合。中药调养从两方面入手,一者治标攻实,兼顾气滞、血瘀、痰凝、毒热等;二者药食同补调补五脏气血阴阳平衡。生活养生则包括需要做到起居顺应自然、调畅情志、劳逸结合、饮食有节。做为慢性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