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范围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学术思想 > 详情
分享到:
 
“痰”的体会
来源: | 发布:2020-10-15 | 浏览:3857


何谓“痰”?现代医学认为痰是下呼吸道分泌出来的粘液,经咳嗽而排出体外。而对于这一认识仅仅只是中国传统医学对“痰”的认识中最为直观的一小部分。直至明清时期,“痰”的理论在中医内容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所说的“痰”,除了现代医学所认识的“有形之痰”外,更多的是“无形之痰”。对于“有形之痰”,作为呼吸科医生,认识它较为简单,而“无形之痰”因为不可见则较为艰深难懂。近来跟随郑承铎老中医学习,老师着重给我们解析了“痰”的理论,使我缕清了思路。

自古认为,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它是由人的机体运化失调,致使水液代谢失司,凝聚变化而成,形成病理产物,而痰形成后又反过来阻滞气血、耗伤阳气。都说痰是由机体运化失调最终导致,那么它又是具体如何形成的呢?由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痰的产生虽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但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尤为密切。肺在上通调水道,脾居中运化水液,肾在下主水蒸腾气化,肝则调畅气机主水液运行,而三焦决渎之官作为水液运行的通道则与诸脏共同完成水液正常代谢。而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均可以导致痰的形成。“百病兼痰”、“痰为百病母”百病皆为痰作祟则充分体现了“痰”致病的多因性及广致病性。

《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说:“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一旦产生,则可随一身之气走窜全身,无处不到,视所到之处不同而产生各种复杂的病变。古人检查手段有限,故仅能根据不同的外在表现尝试予以祛痰治疗,从而发现虽表现不同但以相同方法治疗亦皆有效,以此确立了“无形之痰”之说。但由现代医学检测来看,我们现有的一些检查结果其实使部分无形之痰“现了形”,其本质为各种急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可理解为痰瘀互阻,比如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比如脏器的囊肿、比如血脂的升高、比如局部炎症的渗出等等,这些以往归为无形之痰的范畴,现代则可将其归为有形之痰。

痰一旦产生,则易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上可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然则痰饮水湿终为阴邪,虽可郁而化火,可夹热或化燥伤阴,但祛除痰邪仍以温化为主。就像《金匮要略》中提到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这是针对已成病理产物的痰邪本身而言,如何阻断痰邪产生的根本原因才是治疗的根本,宿邪得去新邪不生则诸症得除。故而在温化痰饮的同时,当以调理脏腑功能为重,宣肃肺气、健运脾胃、疏肝理气、温肾利水、调畅三焦。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102号 | 邮编:350001
电话: (总值班:0591-87678569 医务处:0591-87678576) | Email:fjsfzszyy@126.com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1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