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针灸治疗
来源: | 发布:2023-10-21 | 浏览:1338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两者均具有生长功能的异位子宫内膜所致,临床上常可并存。但两者的发病机制及组织发生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及其对卵巢激素的敏感性亦有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包块等。内异症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具有性激素以来的特点。

【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十版(谈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肛门坠胀,或不孕,或流产。结合B超检查、CA125、腹腔镜探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妇产科杂志临床指南荟萃》(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妇产科学》(第9版,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盆腔疼痛(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肛门坠痛等),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不孕、流产、盆腔结节或包块。

(2)体征 :典型盆腔内异症双合诊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直肠子宫陷凹、宫底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方可扪及触痛结节,一侧或双侧附件触及囊实性包块,活动度差。病变累及直肠阴道间歇时,可在阴道后穹窿触及、触痛明显,或直接看到局部隆起的小结节或紫蓝色斑点。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诊断卵巢异位囊肿和膀胱、直肠内异症的重要方法、可确定异位囊肿位置、大小和形状,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6%以上。。

②CA125、HE4:血清CA125水平可能更高,重症患者更为明显,但变化范围很大,多用于重度内异症和疑有深部异位病灶者。HE4在内异症多为正常水平,可用于与卵巢癌的鉴别诊断。

③腹腔镜检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内异症诊断的最佳方法,除了阴道或其他部位可直视的病变外,腹腔镜检查是确诊盆腔内异症的标准方法。下列情况应首选腹腔镜检查:疑为内异症的不孕症患者、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慢性腹痛及痛经进行性加重者、有症状特别是血清CA125水平升高者。只有在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直视下才能确认内异症临床分期。

证侯分类

1、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甚至前后阴坠胀欲便,经行量或多或少,或行经时间延长,色暗有血块,块下而痛稍减,盆腔有包块或结节;经前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口干便结;舌紫暗或有瘀斑、斑点,苔薄白,脉细涩。

2、寒凝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紫暗有块,或经血淋漓不净,或见月经延后,盆腔有包块或结节;形寒肢冷,或大便不实;舌淡胖而紫暗,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迟而涩。

3、湿热瘀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疼痛,拒按,得热痛增,月经量多,色红质稠,有血块或经血淋漓不净,盆腔有包块或结节,带下量多,色黄质粘,味臭气;身热口渴,头身肢体沉重刺痛,或伴腰部胀痛,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舌质紫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或涩。

4、气虚血瘀证:经期腹痛,肛门坠胀不适,经量或多或少,或经期延长,色暗淡,质稀或挟血块,盆腔有结节或包块;面色淡而晦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便溏;舌淡胖,边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5、肾虚血瘀证:经前或经期腹痛,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有块,盆腔有结节或包块;腰膝酸软,腰脊刺痛,神疲肢倦,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性欲减退,夜尿频;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涩,均为肾虚血瘀之象。

6、痰瘀互结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痛,拒按,盆腔有包块或结节,月经量多,有血块,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头晕,肢体沉痛,胸闷纳呆,呕恶痰多;舌质暗,或边尖有瘀斑,苔腻,脉弦滑或涩。

【治疗方案】

(一)常规针刺治疗

1、气滞血瘀证:

取穴关元、三阴交、子宫、气海、十七椎、血海、太冲、膈腧

治疗方法关元、三阴交、子宫、气海、十七椎普通针刺,以平补平泻法行针;血海、太冲针刺泻法,膈腧点刺放血。

2 寒凝血瘀证:

取穴关元、三阴交、子宫、气海、十七椎、足三里、血海、阴陵泉

治疗方法关元、三阴交、子宫、气海、、十七椎、足三里、血海、阴陵泉普通针刺,以平补平泻法行针;关元、子宫、气海加以温针灸。

3、湿热瘀阻证:

取穴关元、三阴交、子宫、气海、十七椎、血海、地机、大都、行间

治疗方法关元、三阴交、子宫、气海、十七椎、普通针刺,以平补平泻法行针;血海、地机、大都、行间针刺泻法。

4、气虚血瘀证:

取穴关元、三阴交、子宫、气海、十七椎、足三里、血海、脾俞。

治疗方法三阴交、子宫、十七椎、血海、普通针刺,以平补平泻法行针;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普通针刺补法;关元、气海加以温针灸。

5、肾虚血瘀证:

 取穴关元、三阴交、子宫、气海、、十七椎、血海、肾俞、复溜、太溪。

治疗方法三阴交、子宫、十七椎、血海、普通针刺,以平补平泻法行针;肾俞、复溜、太溪、关元、气海、普通针刺补法,复溜加以温和灸。

 

(二)其他治疗

穴位贴敷:用川芎、白芷、干姜、桂枝等研磨成粉,调入姜汁做成贴敷膏药,取天枢、气海、中极、子宫、水道、归来、神阙,每周2次。 

皮肤针:叩刺腰骶部夹脊和下腹部相关腧穴,中度刺激,以皮肤潮红为度。

耳豆贴压: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每次选3-5穴,每周2次。

穴位注射:取肝俞、肾俞、脾俞、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每次选2-3穴,用黄芪、当归、红花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1-2ml。

     微波治疗;盆腔炎治疗仪。

     中药热奄包治疗:加热后外敷下腹部20-30min,每日1次。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 |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