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恶阻指以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妊娠剧吐”,本病为妇产科常见急症之一。若仅见恶心择食,偶有吐涎,不作病论。
【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人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若仅见恶心择食,偶有吐涎,不作病论。
2.西医诊断标准:
孕妇妊娠5-10周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排除其他疾病引发的呕吐,体重较妊娠前减轻≥5%、体液电解质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需住院输液治疗者,称为妊娠剧吐,发生率0.5%-2%。
【鉴别诊断】
1.妊娠合并胃疸(妊娠合并胃肠炎):两者均有停经、恶心呕吐史,测尿妊娠试验阳性,妊娠合并胃肠炎多有饮食不节史,除恶心呕吐外常伴有上腹部或全腹阵发性疼痛,同时伴有腹泻,粪常规可见白细胞或脓细胞,故可鉴别。
2.鬼胎(葡萄胎):两者均可有停经及恶心呕吐史,但葡萄胎恶心呕吐较剧,阴道不规则流血,偶有水泡状胎块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不符,多数较停经月份大,质软,β-HCG明显升高,彩超检查可助鉴别。
3.妊娠合并肝著(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两者均见停经后恶心呕吐,但病毒性肝炎多伴有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及肝区疼痛,或有高热、黄疸,查体肝脏肿大,有压痛,肝功能检查有助鉴别。
【证候分类】
1.脾胃虚弱:妊娠初期,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或吐清涎,头晕体倦,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若脾虚挟痰浊,症见胸闷泛恶,呕吐痰涎,口淡纳呆,舌淡苔厚腻,脉弦滑。
2. 肝胃不和: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腻,心烦口苦,头胀而晕,胸满胁胀,嗳气叹息,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
以上二证经治不愈,剧吐日久,变为干呕甚吐黄苦水兼血丝,嗜睡消瘦,眼眶下陷,低热口干,尿少便艰,甚则发热,唇舌干燥。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而干或光剥,脉细猾数无力。为气阴两虚之象。
3.痰滞证:妊娠早期,呕吐痰涎;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疗方案】
一、普通针刺疗法
1.脾胃虚弱:
取穴: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太白、大都
治疗方法:内关、公孙、足三里、太白、大都普通针刺,平补平泻;中脘隔姜灸。
2.肝胃不和:
取穴: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太冲、解溪
治疗方法: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解溪普通针刺,平补平泻;太冲泻法。
3. 痰滞证:
取穴: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太白
治疗方法:内关、公孙、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太白普通针刺,平补平泻;中脘隔姜灸。
(二)其他疗法
(1)穴位按摩:呕吐剧烈时,按内关、足三里穴,每回用手指按揉20~30次,具有止呕功效。
(2)穴位敷贴:自制胎宝1号敷贴神阙、足三里穴以健脾和胃、止呕安胎。
(5)穴位注射:维生素B1或维生素B6注射足三里,每穴注入1-2ml。
3.食疗或膏方
3.1食疗
(1)姜汁枣粥:姜汁10克、大枣十枚、粳米50克白糖适量煮粥。可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2)大枣10g,甘草6g,用开水浸泡30分钟后取汁频服。适用于脾胃虚弱者。
(3)红糖60g,生姜6g,水煎,每日一剂,代茶饮。适用于各型妊娠恶阻者。
3.2膏方
香砂六君汤、温胆汤、青竹茹汤加减,并加胶类。
4.调护
本病的发生与精神紧张、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故治疗时配合情志疏导,解除患者思想顾虑,重视中医心理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