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8岁,2022年3月20日初诊。
主诉:腰部酸胀痛半年,加重伴左侧下肢放射痛7 天。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劳累后出现腰部酸胀痛,疼痛放射至左下肢,呈牵拉痹痛,久坐久站后加重,腰部俯仰活动欠利,行走可,曾到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内服药物治疗后缓解,但劳累后反复发作,腰部酸胀明显,余症如上述。辰下:精神可,纳寐均可,小便调,大便偶有溏薄,无发热、恶寒及其他不适。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滑。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痛(脾虚湿阻证)。
治则:调神健脾,祛湿通络。
针刺取穴:百会、印堂、水沟、膻中、四关穴、阴陵泉、三阴交、天枢、水分、麦粒灸取穴:腰四穴(脾俞、大肠俞)、阳陵泉。针刺后行针,得气后留针30 min;麦粒灸每穴灸5壮,治疗后,嘱患者卧硬板床,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注意精神调摄,每周针灸两次。
1周后复诊,患者诉腰部酸胀痛减轻,纳寐可,口微干。再次给予上方针灸法治疗4周后,患者诉无腰部酸胀感、下肢放射痛。。
按:中医认为腰痛病机不外乎两种:一是不通则痛,二是不荣则痛。患者劳累后出现腰部酸胀痛,无腰部外伤史,病程缠绵,久坐久站后加重,为腰痛虚证;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滑,为痰湿内蕴的表现;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阻遏气机,令病情缠绵难愈。百会位于头顶,为百脉所汇,刺激百会可调节全身经脉之经气,使气血流畅,上行荣于脑,脑髓充盛,并同时醒脑升阳、宁心安神。水沟属督脉穴位,督脉为阳脉之海,属络于脑,上贯于心,脑为元神之府,心主神明,故水沟也是调神要穴。印堂乃经外奇穴,在督脉的循行路线上,可提神定志。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心包经募穴,可调畅气机、理气宽中。四关由合谷、太冲组成,合谷、太冲分别为大肠经、肝经的原穴,开四关具有调整脏腑气血、镇静安神、扶正培元的作用。阴陵泉为脾经合穴,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可健脾祛湿。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水分配三阴交可健脾利湿、通调水道。麦粒灸灸腰四穴可健脾祛湿、强腰脊;灸阳陵泉可疏经通络,缓解下肢牵拉痹痛。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不忘从整体兼调形神、顾护脾胃,所以能够强化治疗效果,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