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9岁,就诊时间2023年8月17日
主诉:间断排便困难20余年。
现病史:20年前劳累后开始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干结,3~5 d一行,有排便不尽感,无腹部及肛门下坠感、异物感,无便血。曾口服清热泻火、泻下攻积类中药汤剂(具体药物不详)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莫沙必利、乳果糖口服溶液,后自行口服芦荟胶囊、番泻叶等药物,服药期间均有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即恢复如前。刻下症:排便困难、无力,大便干结,3~5 d一行,有排便不尽感,排便时需用开塞露辅助,心烦易怒,口渴多饮,纳可,眠差多梦,小便可,舌红、少苔,脉沉细。
中医诊断:便秘(肠燥津亏证)。
治则:行气通便,益津润肠。
针刺治疗,取穴:双侧下髎、腹结、大横、天枢、上巨虚、支沟及中脘。
操作:(1)深刺下髎穴。针刺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选用0.35 ×100 mm一次性针灸针,医者采用夹持进针法于下髎穴垂直进针,进针点为骶管裂孔外上方约2 cm凹陷处,进针约80 mm,,常规针刺: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腹结、天枢与大横选用0.35 mm×75 mm一次性针灸针,均直刺60 mm;中脘、上巨虚、支沟选用0.3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均直刺30 mm。得气后均留针30 min。
2023年8月20日复诊,患者诉治疗后排便正常,无需开塞露辅助,大便每天1次,大便干结及排便无力感均好转,无排便不尽感,再次予上述方案治疗巩固疗效。
2023年8月24日三诊,患者诉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每日1次,大便色黄、质软,无其他不适感,治疗同前以巩固疗效。共针刺治疗3次,末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患者排便正常,排便障碍未复发。
按:本病属于中医“便秘”范畴,病位在大肠。下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经别别入于肛,故深刺下髎穴可直接作用于肛门,有“开魄门”之功。中脘、天枢及上巨虚为肠病治疗常用腧穴,有通调肠腑、升清降浊之功。此外,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可调整三焦气机,恢复正常水液运化,有理气行津、清热通便之功。腹结为腹气结聚处,主腹内结聚之病,可通腑行气、调畅气机;大横具有健脾行津兼清大肠燥热的功效。腹结与大横均位于腹部结肠附近,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体现了腧穴的近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