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听力下降一则
来源: | 发布:2023-12-15 | 浏览:1010


患者, , 62, 2022917日就诊我科。

主诉:右耳听力下降伴右耳耳鸣及耳闷胀感半年余。

现病史:20223月因病毒感冒后出现右耳突发性耳聋,经纯音听力测试示右耳重度听力损失, 行西医综合治疗数周后疗效欠佳, 又行鼓室内激素注射7, 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症:听力下降, 耳鸣, 耳胀, 眩晕, 体型略胖, 睡眠可, 二便正常, 舌暗淡、苔白, 脉弦。

西医诊断:右耳突发性耳聋;

中医诊断:风聋 (气滞血瘀型)

针灸治拟:活血、行气、通络

取穴:翳风、耳门、听宫、百会、颅息、瘈脉、角孙、养老、液门。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 进针后使用捻转补泻手法催气, 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2022920, 患者接受第4次针刺治疗,症状较前明显改善,但仍偶有右耳耳鸣及耳闷胀感, 故在我科继续治疗, 连续治疗15次后痊愈, 1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传统医学认为, 突发性耳聋属中医暴聋”“风聋”“厥聋等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肝、肾, 与三焦、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病机也无外乎虚实两端, 实证常由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耳部经脉,本案患者继发于感冒后, 初期为风热侵袭型, 且患者年过六旬, 阴阳渐虚, 卫外不足, 风邪直中耳脉, 如《诸病源候论》记载:“风入于耳之脉, 使经气痞塞不宣, 故为风聋但就诊之日以发病半年,所谓“旧病必瘀”,此时患者已出现瘀血阻络之像,针刺治疗以通调气血、疏导经络为原则。翳风为三焦经腧穴, 《针灸大成》言:“主耳鸣耳聋, 口眼㖞斜, 脱颔颊肿, 口噤不开, 不能言”;;耳门、听宫、颅息、瘈脉、角孙为局部诸穴, 可疏通局部气血;液门为手太阳小肠经荥穴, 可清泻耳经之郁热;养老为手太阳小肠经之郄穴, 用于治疗暴聋效如桴鼓;百会为督脉要穴, 可提升一身之阳气, 针刺百会可宣通上焦气血。综上所述, 针刺治疗耳聋多选取手、足少阳经及手太阳经腧穴, 因手、足少阳经脉均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手太阳经脉却入耳中”,3条经脉在经络循行中都与耳有循行交汇, 所谓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辅以督脉的百会穴, 可益气开窍、升提全身气机, 上荣于耳, 使耳窍气机畅达, 共启宣畅经络、聪耳通窍之效。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 |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