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手太阳经筋病
来源: | 发布:2023-12-15 | 浏览:987


患者, , 56202235日就诊。

主诉:左上肢酸痛不适10余年, 加重3个月

现病史:自述10余年前左上肢提重物后, 出现左肩胛部至前臂尺侧酸胀活动受限, 夜间尤甚, 入睡困难, 历年来经多方诊查, 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查体:左肩关节后伸时疼痛明显, 活动受限, 左侧手太阳小肠经筋出现条索、结节, 压痛明显, 左肩胛下角小圆肌附着点剧烈压痛。

初步诊断为:西医:上肢肌肉劳损;

中医:手太阳经筋病(气滞血瘀证)

针灸治疗:用毫针于筋结处松解, 并针左后溪、天宗穴疏导经气, 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左上肢。治疗20 min后患者诉疼痛有所缓解, 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加,但左肩胛及其周围压痛仍十分显著。遂复详查舌脉, 重新切诊。患者诸脉弦细数, 唯左寸浮滑而大, 舌红瘦、舌尖红赤、苔薄黄。目中红丝多从内眦发出, 直贯黑睛, 且左目有胬肉攀睛, 欲遮瞳仁。此为一派心火亢盛之象, 又念及疼痛部位属手太阳小肠经筋, 考虑为心移热于小肠。遂问患者是否有口疮及小便短赤, 患者诉二症均有。复切患者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及小肠募穴关元穴, 于二穴处均触及压痛明显之结节, 尤以左内关为甚,且按压关元时, 患者诉平日常有热气从此处下冲至阴器。用毫针复取左内关、关元穴, 针关元时患者诉针感下传于阴器, 与平日不适一致。留针30 min后患者诉诸症较前进一步改善。查患者神清, 精神状态良好, 目中红丝变淡, 舌略红、苔薄白, 脉弦细, 沉取欠力, 左寸已不大, 小便仍短赤, 气从小腹下冲阴器未再发作。关元穴结节、压痛消失, 左内关穴及天宗穴附近压痛、结节仍在。继宗前法, 仅取左内关、天宗穴, 留针30 min后疼痛消失

按语:《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 则癃溺血。《医宗金鉴》载:“心与小肠为表里也。然所见口舌生疮、小便赤黄、茎中作痛、热淋下利等证, 皆心移热于小肠之证。口疮及小便短赤, 均为此患者的临床表现。至于内眦之血丝及胬肉攀睛, 亦为心火亢盛之象。再审患者主诉从左肩胛部至前臂尺侧酸胀疼痛, 活动受限”, 正属手太阳小肠经所主。触诊内关穴、天宗穴及关元穴有结节、压痛, 且关元穴时有热气下冲阴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 通阴维脉, 天宗穴为手太阳脉气所发”,关元为小肠之募穴, 以上三穴之敏化, 实为心移热于小肠的重要佐证, 也是治疗此证关键所在。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 |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