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21岁。
初诊:2022年10月8日初诊。
病史:3年前因跌仆伤及头部,当时曾昏迷2~3分钟。2年前踢球时又撞伤头部,迄今终日头昏作胀,记忆力减退。半年前剃头时头部受冷风吹袭,自后经常耳内风鸣,兼有眩晕,听力未减,舌质淡红,脉弦,太冲、太溪脉大小相仿。症由髓海不足,宗脉空虚,为风邪所袭,正邪相击,以故鸣响不已。治拟疏通经气,以宁听神。
处方:双听宫,双听会,双翳风,双液门,双侠溪。
听宫、听会、翳风穴平补平泻,液门、侠溪行泻法,留针30分钟。
二诊:治疗后自感轻快,仅劳累后仍感耳鸣加重及头晕不适发作。脉弦滑,舌苔薄润。考虑本患者为肝肾两亏,风邪袭于少阳宗脉之分所致,本在少阴,标在阳明、少阳,治当标本同调。
处方:双肝俞,双肾俞,双听宫,双听会,双液门,双侠溪;
听宫、听会刮针柄10分钟,余同一诊。
三诊:又针治三次,针后能保持二、三天效果,过后耳鸣、头晕又发,甚至偶有视物模糊,考虑效不更方,继续治疗方案、巩固疗效。
四诊:针刺14次以来,精神渐佳,耳鸣时轻时重,鸣声转细。脉濡细,舌苔薄滑。少阳气火渐降、风邪渐清,唯肝肾不足,精气不能上济于耳,再从补肝肾入手。
处方:上方加太溪,曲泉,合谷以上穴位均双侧、施以补法。
按:耳鸣之疾,早见于《内经》。《灵枢》论耳鸣:“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胃中空,则宗脉虚”,“脉有所竭,故耳鸣”,又有“一阳独啸(耳鸣),少阳厥也”等论述。前三者皆为虚症,独后者气逆而鸣属实。后代医家论耳鸣之原因,有正虚为风邪所袭,正邪相搏而鸣者;有肾气不足,宗脉空虚而鸣者;有痰火上升,搏击清空而鸣者;有肾精不足,阴虚火动而鸣者。并有“痰火而鸣者其鸣盛;肾虚而鸣者其鸣微”,“鸣者聋之渐也”的说法。本例患者先伤头部,2年来头昏作胀,记忆减退,是髓海不足之象,尔后病起于新沐当风,是宗脉空虚为风邪所袭之故。邪与正搏,鼓击耳窍,是为致病之因。取听宫、听会、翳风,施行捻转泻法以泄耳窍之邪,而疏经络之气,取液门手少阳之荥,侠溪足少阳之荥,此“荥输治外经”之意,泻少阳之乐。而手足少阳同用,冀收“同气相求”之功。故一诊鸣减。二诊仍宗前法,诊得劳累后眩鸣仍作,辨为肝肾两亏,故加肝俞、肾俞,施提插补法,以培补肝肾。四诊以前均同此法,症情逐渐改善,但鸣声转细,脉来濡细,是气火渐降,风邪已清而邪去正虚,精气不能上济之象,故改翳风为先泻后补,加合谷补之以引阳明经气上注宗脉,补太溪肾原,曲泉肝合(水生木)以加强培补肝肾之力,最后经治十七次后鸣止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