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4 月 4 日 科室:儿科
姓名:郑某某 性别:女 年龄:1岁。
主诉:全身皮肤瘙痒匝月。
现病史:患儿近一个月无明显诱因皮肤出现丘疹,初起形如粟粒,色潮红,继之增多,以躯干、四肢为著,瘙痒难堪,部分皮肤抓破,其母暑月为其戴上薄手套,以防破溃感染,时烦吵不安,夜寐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患儿不肯服用中药。
中医四诊:
望:精神可,形体略胖,自动体位;舌质红,苔黄腻。
闻:语言清晰,未闻及特殊气位。
切:指纹紫至风关
专科检查:T36.3℃,患儿皮肤丘疹,潮红,部分皮肤皮损,无渗出液体,唇赤。
病因病机分析:时届暑天,天暑下逼,地湿上蒸,稚儿外感暑湿,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生湿疹,形如粟米,瘙痒无度为本病。
诊断:中医诊断:湿疮
湿热相搏
西医诊断:婴儿湿疹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自拟方加减
艾叶20g 石菖蒲15g 鱼腥草30g 土茯苓30g
野菊花20g 赤地利30g 青蒿20g 荷叶30g
甘松5g 白矾4.5g
服药方法:共4剂,冷水泡1小时后煮药,水开后10-15分钟口服,每次50ml,1剂2天,每日2次。
调护:衣着宜宽松,以减少摩擦刺激,勿使化纤及毛织品直接接触皮肤。
二诊:2023年4月8日,湿疹已廖过半,嘱继续上药外用,以巩固疗效。
按:
时届暑天,天暑下逼,地湿上蒸,稚儿外感暑湿,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生湿疹,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施以新端午洗剂加荷叶煎汤外洗,方中艾叶苦温,有除湿止痒之功;石菖蒲辟秽祛浊;民俗端午节采艾叶、石菖蒲,寓有“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寓辟邪求福之意。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悬于门上,可禳毒气”。
肖师评语:本例湿疮,属湿热相搏证。施以验方自拟方加减,本方主药之一鱼腥草,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