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某某。女,61岁,退休。初诊日期:2022年5月21日。
主诉:胃部隐痛饱胀10年余,加重1个月余。
现病史:10余年前因从事银行管理工作,事多繁杂,心理压力大。逐渐出现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早期因工作忙,未予重视。之后症状常常反复发作,多为无规律性腹痛为主,疼痛以隐痛为主,经常出现在进食过程中或进食后,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后行经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中西医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始终未能根治。1个月前,因家中变故,悲伤过度且过于劳累,遂旧病复发,胃脘胀痛加重,痛时连及两胁,呕恶,食欲极差。遂选择针灸治疗。辰下:身材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缓,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
胃镜显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肠上皮化生。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疗:
主穴:肝俞,胃俞,中脘、梁门、关元。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背俞穴斜向脊柱刺入,深1~1.5寸,以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沉重或针感放射至胃部、腹部为佳,补法。足三里、三阴交穴,直刺至得气,诱导针感向上放射。留针30分钟。每周2~3次。加TDP灯照射腹部。首次针后,即感胃脘胀痛消失,精神改善。1个疗程后(10次),腹胀腹痛症状再未发作,食欲增加。两个疗程后,诸症均消。改为每周1次,加贴耳穴:脾、胃、肝、神门、迷根。每次一侧,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每周换贴一次。前后共治疗半年。诸症未作,体重增加。胃镜复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按】 因考虑到患者平时畏寒及食生冷之物易加重症状,故加用TDP灯照射,取寒则热之之意,若有隔姜灸中脘穴疗效更佳;患者神疲气短、舌淡边有齿痕,选用足三里以增强益气之力。加贴压耳穴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