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30岁,已婚,1995年3月1日初诊。发病4年,渐进性痛经,痛引腰骶,得热痛减,经量偏少,色暗夹块,手足欠温,大便不实。婚后3年,同居未孕。前半年妇科普查发现右侧附件小包块,经B超检查,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服孕激素副作用大。诊其脉来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边有瘀点。双合诊:宫体中位,正常大小,后壁有结节,触痛明显,右侧附件增厚,且有结节融合成30X32毫米大小肿物,触痛明显,左侧附件增厚。B超检查:子宫后位,大小34X58X48毫米,子宫前壁稍不整齐,宫内光点分布尚均匀,子宫后方见一液性暗区,约32X39X28毫米,内有细光点,透声好。提示右盆腔肿块为液性,质欠均匀,内膜异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止痛,活血化瘀。遂于经前10天即服内异汤,经期结合外敷孙氏痛经药物热敷袋,效如桴鼓。其后2月仍按上法调治,诸证悉除。复查B超及妇检,均未查及肿块,经随访半年,月经正常,亦无痛经,基础体温呈双相,次年底受孕。
按:根据其临床表现,笔者认为寒凝气滞最为多见,务必温经行滞,化瘀止痛为主,兼顾他因,随证加减,方拟内异汤为主正是此意。方中徐长卿辛温,温经活血,尤擅镇痛;乳没、失笑散破血化瘀,消癥止痛;桂枝温通经脉;元胡、小茴香止痛散寒,诸药共奏温经活血,化瘀消癥之功,使寒瘀得以温化胞络得以通运。
孙氏痛经药物热敷袋,系笔者根据临床经验组成外用新方,方中艾叶调气理血,逐寒温经;红花辛温,重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本草经疏》谓之:“破血行血、活血调血”之药;冰片其香为百药之冠,性善走窜,无往不达,率领诸药,直达病所。本方集药疗与热疗于一体,利用化学原理产生的热量,将方中药加热敷于下腹部,反应面积大,速度快,产热量多,能有效发挥中草药芳香穿透,理气止痛,温经活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