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7 月 9 日 科室:儿科
姓名:张某某 性别: 男 年龄:5岁
主诉:发热、咳嗽4日。
现病史:患儿淋雨之后,发热微恶寒,午后热甚,咳嗽清稀,痰色白,喷嚏流涕,食欲不振,或有恶心,小便略赤,大便自调。偶诉口干,曾服解表剂,汗出热减,旋即复升。于外院查血象:白细胞计数4.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5%,淋巴细胞54%,嗜伊红1%。
查体:T39.8℃,神志清楚,舌质红苔厚浊微黄,脉浮数。项软,咽赤,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腹软,无压痛。
中医四诊:
望:精神可,形体一般,自动体位;舌质红,苔厚浊微黄。
闻:语言清晰,未闻及特殊气位。
切:脉浮数
专科检查:发热微恶寒,午后热甚,咳嗽清稀,痰色白,喷嚏流涕,食欲不振,或有恶心,小便略赤,大便自调。
病因病机分析: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失职,湿困中焦,内外同气相求,湿邪作祟,且易化热,湿遏热伏,又感风邪,是以邪气外袭,湿热内蕴,徒解风邪,汗出而不解为本病。
诊断:中医诊断:感冒
风寒证
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
治法:疏风散邪,化湿清热
方药:自拟方加减
藿香5g 白蔻仁5g 后入 绵茵陈9g 滑石10g布包
通草6g 郁金6g 黄芩6g 薄荷5g后入
防风6g 川朴6g 淡豆豉10g 后入 浙贝母9g
服药方法:共4剂,水开后10-15分钟口服,每次150ml,1剂2天,每日2次。
调护:室温宜偏暖,宜加衣被。恶寒身痛者应多休息。
二诊:热减(T37.8℃),咳嗽症缓,纳食渐增,未见恶心,小便清利,大便溏泄,日1-2次,舌质红,苔厚浊较前减,色微黄,照上方去滑石,加神曲15g,连服3剂。
三诊:肌热已撤,咳嗽偶作,纳食如常,二便自调,舌质红苔薄,脉缓。
具体方药处方:
青蒿6g 黄芩6g 煮半夏5g 薄荷4.5g
川朴花5g 扁豆花5g 葛花6g 稻香陈4.5g
按:
榕城温暖多湿,时逢梅雨季节,湿气弥漫,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失职,湿困中焦,内外同气相求,湿邪作祟,且易化热,湿遏热伏,又感风邪,是以邪气外袭,湿热内蕴,徒解风邪,汗出而不解,当疏风散邪与清热化湿双管齐下。方以甘露消毒丹合防风、豆豉,如是表邪已解,湿热可清,病势已却,三花合青蒿、黄芩、煮半夏和解与之。
肖老评语:本例感冒,属风寒证。施以自拟方加减,本方主药之一绵茵陈,茵陈药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茵陈苦微寒清利,气清香疏理,入脾、胃、肝、胆经。善清利湿热而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