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临证特色--痛经
来源:fck | 发布:2024-08-06 | 浏览:827


痛经以温通经脉,行气化瘀为治之要法。《诸病源侯论》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治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脉,损伤冲任之脉。”指出风冷凝滞经脉而致痛经。又如宋代《妇科秘书·经侯不调门》云:“经水将来作痛者,血瘀气滞也,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虚,治当行经顺气。”“经水行后作痛者,气血虚也,治当调养气血。”指出经前、经期、经后痛经,或因实,或因虚。孙师认为痛经之病因虽多,证侯表现多样,其发病机制概以“不通则痛”述之,治疗目的则使其“通而不痛” ,临床上常见血滞血瘀,寒邪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等所致之痛经,有实有虚。妇女本不足于血,即使实证痛经,亦常兼不足,均表现在经血不畅之共性,因而临床上痛经多虚实夹杂,以虚为多,治当温通血脉,行滞止痛。旨在鼓动脉气,经血畅行,血脉流通,则痛自止。孙师常用《金匮要略》之温经汤,或以四物汤加味治之,偏气滞加桔核、山楂核、青陈皮、郁金、乌药、金铃子、元胡等,偏血瘀加丹参、徐长卿、莪术、乳香、没药、失笑散等,偏于寒,加小茴香、淡附、吴萸、姜黄等。

此外,配合外治,以求达到捷效,用自制之“痛经药物热敷袋” 敷于小腹,取药性辛散香窜,温经散寒,活血行滞效用,以期直达病所,与内服共奏温经通脉,行滞止痛之良效。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 |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