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近代中医流派研究--因地因时
来源:fck | 发布:2024-11-11 | 浏览:421


因地因时 

        辩治有异 同一城市,为何认识疾病和论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迥异?除了师承不同之外,与地土等不同有关。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十里之外,寒暄各异。如临江一带,土湿水寒,北峰山区,山高水冷,故林森元一年到底常用真武汤。再者,榕垣气候,愈古愈寒,乾嘉年间福州医者对重感冒及瘴疟等症,用药多温燥与扶阳之品,而忌寒涼,如治太少两感证,必用麻黄附方细辛汤,伤寒派所主经方,可操胜算。其后,王德藩居城内,对房劳后感寒而致的太少两感证,他宗仲师之法,不用麻黄、细辛,改为荆防桂枝汤加附子,以免麻辛迫汗伤津,重虚其肾。又如刘氏世居洪山西河,则认为榕垣地处东南温暖多湿,纵外感风寒,亦易挟湿,三拗汤虽散风寒,却无化湿之功,故以藿香、防风、杏仁三味自号假三拗汤,均奏散寒化湿,宣肺止咳之功。晚近气候转暖,城市人口密集,时有急性热性传染病发生。湿热派崛起,多主寒凉之剂。故清末民初温病名家可举者甚多,除林笔邻、郑品端、林心斋三杰外,尚有卓藕惠、郭云团等蜚声八闽的名家。尤其是近数十年气候明显转暖,寒证减少,热证渐多,壶山林氏传人林英藩,亦不执经方统治今病,其临床常用大补阴丸等。

版权所有:福州市中医院 ©2025 | 闽ICP备08011358号 |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