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溃疡的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其发病率仅次于痔疮。中医称“钩肠痔”或“裂肛”。
肛裂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好发于肛门齿线下截石位6点和12点,男性多发于6点,女性多发于12点处。主要症状为疼痛,出血,便秘。
【中西医病名】
中医:肛裂病、裂肛、钩肠痔。 西医:肛裂、陈旧性肛裂。
【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7—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
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初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短,裂创新鲜,色红,底浅,边缘整齐有弹性,疼痛剧烈。
2.慢性期:病程长,反复发作,裂创底深,边缘不整,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裂创底部栉膜变厚变硬,形成栉膜带。
【证候诊断】
1.血热肠燥 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肛门疼痛,滴血或手纸染血,裂口色红,腹部胀满,溲黄。舌偏红,脉弦数。
2.阴虚津亏 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裂口深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3.湿热下注 肛门裂痛明显,便时便后尤甚。甚则肛缘多处裂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占质紫暗,脉弦或涩。
【鉴别诊断】
1、肛门皲裂:有肛周湿疹、皮炎等病史,裂口多发,位置不定,裂口多表浅,疼痛轻,出血少,无裂痔,局部常可见到丘疹、角质化和增生等皮肤改变。
2、肛管上皮癌:溃疡形状不规则,凹凸不平,表面覆盖坏死组织。具有特殊臭味,持续性疼痛。腹股沟淋巴结常肿大,活检可发现癌细胞。
3、肛管结核性溃疡:溃疡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干酪样坏死组织,基底部不平坦,色灰白,潜行性边缘,有脓性臭味分泌物。多有其他脏器的结核病史。脓汁特殊培养可发现结核杆菌。
4、梅毒性肛管溃疡:溃疡不整齐,好发于肛门两侧,初起肛门部搔痒刺痛,抓破脱痂后形成溃疡,溃疡一般不痛,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康氏反应阳性。
5、混合痔:以便血、脱出为主,一般不痛,检查见齿线上下隆起的柔软团块,肛管皮肤无裂口。
【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血热肠燥 治宜清热润肠通便,方用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凉血地黄汤《外科大成》生地、地榆、槐角、当归、赤芍、黄连、黄芩、天花粉、甘草、升麻、荆芥、枳壳 。脾约麻仁丸《伤寒论》大黄、厚朴、杏仁、白芍、麻仁、枳实。)
2、阴虚津亏 治宜养阴清热润肠,方用润肠汤。(《证治准绳》当归、生地、甘草、麻仁、桃仁。)
3、湿热下注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萆薢、薏苡仁、茯苓、丹皮、泽泻、通草、滑石、黄柏。)
4、气滞血瘀 治宜行气活血,润肠通便,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外科正宗》当归、赤芍、桃仁、生大黄、川芎、苏木、丹皮、枳壳、瓜蒌、槟榔。)若肛门疼痛甚者加延胡索、白芍、甘草以行气解痉止痛。
二、外治
1、早期肛裂 黄连油纱布条或用雷佛奴尔纱布换药,或外敷黄连油、红霉素软膏、马应龙痔疮膏、京万红软膏、湿润烧伤膏、赛霉安乳膏,或中药(《专科熏洗2号方》苦参30、黄柏15、蛇床子30、土茯苓15、地肤子15。苦参汤《疡科心得集》苦参、金银花、菊花、蛇床子、大菖蒲、地肤子、黄柏、白芷。)坐浴、熏洗等。
2、陈旧性肛裂 先用腐蚀药搽于创口待腐脱后改用生肌散收口。或用黄连油外敷,或用5%石炭酸甘油涂搽患处后以酒精搽去。或外敷红霉素软膏、马应龙痔疮膏、太宁乳膏、京万红软膏、湿润烧伤膏、赛霉安乳膏,或中药(药物同前)坐浴、熏洗等。
三、其他治疗
1、止痛药镇痛,双氯酚酸钠栓纳肛或口服去痛药物, 如痛血康,地奥司明片,洛索洛芬钠口服、洛芬待缓释片口服或强痛定肌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静滴止痛。
2、止血药止血,中成药痔康片、致康胶囊等,西药如安络血、氨甲环酸、氨甲苯酸、维生素K1、止血敏、止血芳酸、白眉蛇毒血凝酶等。
3、合并感染者应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或奥硝唑、喹偌酮类等。(药物同前面抗生素)
4:中医食疗:
(1)血热肠燥证多吃蔬菜、水果。
(2)阴虚津亏证宜多进食滋阴增液之品
(3)湿热下注证给与清热利湿之品
5、便秘者,根据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或中成药如麻仁丸、降脂通便胶囊、六味能消胶囊、三黄片等以通便。
四、手术治疗
陈旧性肛裂和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早期肛裂,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术前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糖、尿常规、粪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胸透)、血型、肝功、乙肝两对半、Hcv-Ab、肝胆B超、HIV、梅毒、生化。
(二)、麻醉选择:一般采用局麻,必要时可采用全麻、腰俞麻醉、腰麻等麻醉方法。
(三)、手术方式:
1、扩肛法 (指扩法)
适应症 早期肛裂,无结缔组织外痔,乳头肥大等合并症者。
2、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肛门内括约肌松解术)
适应症 陈旧性肛裂,伴有结缔组织外痔,乳头肥大等。
操作方法:在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在距肛门后位距肛缘约1.5cm的5点或7点处做一梭型切口,食指伸入肛内触到括约肌间沟部位,持弯钳自切口进入,沿皮下进到括约肌间沟部肛管皮下,在食指引导下,切断部分内括约肌,使肛门松弛,括约肌间沟上方可及明显裂隙即可;肛裂部分行病灶切除暴露新鲜创面。
3、纵切横缝法
适应症 陈旧性肛裂伴有肛管狭窄者。
4、肛管后正中扩肛术
操作要点:患者取侧卧位,局麻或腰俞穴位麻醉后消毒肛管及直肠下段,在肛管正后位
做一长约5cm放射状切口,上及肛管齿线位,切口应包括切断部分内、外括约肌,修剪创面使之引流通畅,同时将其它部位的肛裂溃疡面及肥大肛乳头切除。
五、术后处理:
1、中医辨证口服汤药(按治疗方案中的中医辨证论治)、应用中成药麻仁丸、凉血地黄汤等。
2、换药:每日便后用中药熏洗(药物同前)或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中药超声雾化, 洁悠神外喷、,中药外敷、塞药等,黄连油纱布条或用雷佛奴尔纱布条、康复新液换药、微波治疗。
3、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应予术前半小时给药,术后48小时内停药;若需继续应用,应说明原因。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或奥硝唑、喹偌酮类等。
4、止血药止血,中成药如独一味胶囊、痔康片、致康胶囊等,西药如安络血、止血敏、止血芳酸、氨甲环酸、氨甲苯酸、维生素K1、白眉蛇毒血凝酶等。
5、止痛药镇痛,如耳穴埋豆止痛,可取穴位神门、肛门、皮质下;塞药如双氯酚酸钠栓或口服去痛药物, 如地奥司明片,洛索洛芬钠口服或强痛定肌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静滴止痛。
6、穴位敷贴:取中极、关元穴进行穴位敷贴以温通行气,预防尿潴留。
7、服用药膳。
(1)、五仁粥: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甜杏仁10克,桃仁10克,瓜蒌仁15克,粳米100克,对肛裂伴便秘者尤为适宜。
(2)、绿豆苡米炖大肠:绿豆50克,苡米30克,猪大肠250克。适用于肛裂患者。
8、切除的肿物送病理检查。
9、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食物,禁止饮酒,保持大便通畅。
六、手术后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1、疼痛 口服去痛药物, 如爱脉朗,耳穴埋豆止痛,可取穴位神门、肛门、皮质下;栓剂如双氯酚酸钠栓纳肛;洛索洛芬钠口服或强痛定肌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静滴止痛。
2、小便困难 下腹热敷;车前子15克水煎代茶;穴位敷贴;微波照射;呋塞米口服;新斯的明穴位注射;导尿。
3、出血 及时止血处理。中成药痔康片、致康胶囊等,西药如安络血、氨甲环酸、氨甲苯酸、维生素K1、止血敏、止血芳酸、白眉蛇毒血凝酶等,轻者以明胶海绵、吸收性止血纱布压迫止血或者可利用电刀、电镊进行电凝止血;重者可行缝扎止血。
4、发热 中药辨证清热解毒或应用抗生素。
5、水肿 中药熏洗方熏洗或超声雾化或外敷消炎止痛油膏、微波治疗、口服爱脉朗、地奥斯明、羟苯磺酸钙等。
【注意事项及中医“治未病”措施】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及时治疗便秘。
2、饮食中应多含蔬菜水果,防止大便干燥,避免粗硬粪便擦伤肛门。
3、注意肛门清洁,避免感染。肛裂后要及时治疗,防止继发其他肛门疾病。
【难点分析】
肛裂的治疗难点在于如何把握中医辨证施治、外治和手术疗法的尺度以及扩肛的程度。由此,我们提出在对肛裂的治疗上应以解除患者的疼痛为目的,对于新鲜的肛裂应以中医辨证施治配合外治法中药熏洗等进行治疗。同时做好中医“治未病”宣传,积极预防便秘,对应采取手术治疗的,扩肛范围以肛管能够容纳两指为度,避免扩肛范围太大而引起肛门括约肌的过度损伤而导致肛门失禁。
在治疗肛裂的过程中,中医辨证施治和保持大便的通畅对肛裂的治疗及术后恢复都至关重要。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痊愈:症状消失,体征消失。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症状好转。
无效:症状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