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漏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管周围皮肤上,常不止一个。肛瘘多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中医也称之为肛漏。
本病以成人多见,常有肛周脓肿反复发作史,并有自行溃破或曾作切开引流的病史。主要特点: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及或探及窦道通到直肠。
【中西医病名】
中医:肛瘘、肛漏、肛漏病。 西医:肛瘘。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 有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史。病灶有外口、瘘道和内口三部分。
2、 分类:
1)、低位单纯性肛瘘 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
2)、低位复杂性肛瘘 管道在肛管直肠环以下,有两个以上外口,或两条以上管道,内口在肛窦附近。
3)、高位单纯性肛瘘 仅有一条管道,瘘管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4)、高位复杂性肛瘘 有两个以上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其主管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
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或MRI: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 肛周经常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舌红,苔黄,脉弦或滑。
2、正虚邪恋 肛周流脓液,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漏口时溃时愈,肛周有溃口,按之质较硬,或有脓液从溃口流出,且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 肛周溃口,外口凹陷,漏道潜行,局部常无硬索状物扪及,脓出稀薄,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鉴别诊断】
1、化脓性汗腺炎:好发于肛周与臀部皮下,大多数病变范围广泛,有多个流脓的疮口,疮口之间可彼此相通,形成皮下瘘道,但瘘道不与直肠相通,病变区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并有广泛慢性炎症和瘢痕形成。
2、骶髂关节结核:本病发病缓慢,无急性炎症,脓液清稀,创口凹陷,久不收口,不与直肠相通,有低热、消瘦、盗汗、纳差等结核特有症状。X线摄片可见骨质破坏。
3、骶尾部瘘:常因臀部损伤、毛囊感染,在骶尾部生成脓肿,溃后成瘘。管道在骶尾筋膜深部和皮下组织蔓延扩散,无内口。
【治疗方案】
一般以手术为主。中医辨证论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一、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萆薢、薏苡仁、茯苓、丹皮、泽泻、通草、滑石、黄柏。)
2、正虚邪恋 治宜托里透毒,方用托里消毒饮加减。( 《医宗金鉴》人参、川芎、当归、白芍、白术、金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
3、阴液亏虚 常见于结核性肛漏。治宜养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温病条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肺虚者,加沙参,麦冬;脾虚者,加白术,山药。
二、外治
1、中药熏洗法:主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方药为专科熏洗方(同前)或
野菊花、蒲公英、艾叶、苦参、黄柏、花椒、大黄、冰片等。
2、中药外敷法: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拔毒膏、金黄膏、消肿止痛膏等治疗。
3、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太宁乳膏、康复新液等。
3、消炎止痛油膏、红霉素软膏外敷。
三、其他治疗
1、应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或奥硝唑、喹偌酮类等。
2、止痛药镇痛,口服去痛药物, 如,地奥司明片,双氯酚酸钾;洛索洛芬钠口服可待因片口服或强痛定肌肉注射或双氯酚酸钠栓纳肛,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静滴止痛。
3、中医食疗:
宜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菜花、芹菜、白菜、青菜、香蕉、梨、猕猴桃等,加强营养。忌辣椒、生葱、生蒜、韭菜、胡椒等辛辣刺激之品及羊肉、荔枝、桂圆等大热之品。
四、手术治疗
(一)、术前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糖、尿常规、粪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肝功、血型、乙肝两对半、Hcv-Ab、肝胆B超、HIV、梅毒、血脂全套、肾功。必要时做瘘管造影、彩超、CT、MRI、及AFP、CEA、CA199、肠镜检查。
(二)、麻醉选择:一般采用局麻,必要时可采用全麻、腰俞麻醉、腰麻等麻醉方法。
(三)、手术方式:
1、挂线疗法
适应症 高位肛瘘;亦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疗法或切除疗法的辅助方法。
禁忌症 肛门周围有皮肤病患者;瘘管仍有酿脓现象存在者;有严重的肺结核病,梅毒或极度虚弱者;有癌症者。
2、切开疗法
适应症 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和低位复杂性肛漏。
禁忌症 同挂线疗法。
3、旷置留桥引流术
适应症 旷置留桥引流术适用于瘘管外口距离肛门1厘米以上,术中将距离肛门1厘米以外的管道经刮除腐烂组织后予以留桥旷置。
禁忌症 同挂线疗法。
(四)、术中注意事项
1、若瘘管通过肛管直肠环上方,必须加用挂线疗法;不能同时切断两处外括约肌。
2、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可同时予以挂线,但不能同时紧线,需待第一条紧线自然脱落后再行第二条紧线。
3、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找到内口,并将之切开或切除,否则创口就不能愈合,即使暂时愈合,日久又会复发。
五、术后处理
1、中医辨证口服汤药(按治疗方案中的中医辨证论治)、应用中成药等。
2、每日便后用中药熏洗坐浴(专科自制熏洗方同前)或野菊花、蒲公英、艾叶、苦参、黄柏、花椒、大黄、冰片等煎汤熏洗。或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中药超声雾化, 洁悠神外喷、中药外敷、塞药等,黄连油纱布条或用雷佛奴尔纱布条或康复新液纱条换药、微波治疗。
3、应用抗生素预防(抗)感染,如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或奥硝唑、喹偌酮类等。
4、止血药止血,中成药如云南白药、独一味胶囊、痔康片、致康胶囊等,西药如安络血、维生素K1、氨甲环酸、止血敏、止血芳酸、血凝酶等。
5、止痛药镇痛,如耳穴埋豆止痛,可取穴位神门、肛门、皮质下;双氯酚酸钠栓纳肛。口服去痛药物, 如地奥司明片、洛索洛芬钠口服、洛芬待缓释片口服或强痛定肌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静滴止痛。
6、穴位敷贴:取中极、气海、关元穴进行穴位敷贴以温通行气,预防尿潴留。
7、服用药膳。
(1)、菊花饮:菊花6克、白糖6克、绿茶叶3克,可清热解毒,利血脉,除湿痹,减轻肛瘘肿痛。
(2)、鳝芪瘦肉汤:黄鳝1条、瘦猪肉 100克、黄芪 25克。适用于虚型肛瘘病人。
8、挂线者要适时紧线;伤口必须从基底部开始生长,防止表面过早粘连封口,形成创口假性粘合
9、挂线后,必须注意观察紧线情况,要适时紧线;挂线脱落时应注意橡皮筋是否完整。
10、取创口脓液做培养及药敏试验。
11、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食物,禁止饮酒,保持大便通畅。
六、手术后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1、疼痛 口服去痛药物, 如爱脉朗,耳穴埋豆止痛,可取穴位神门、肛门、皮质下;栓剂如双氯酚酸钠栓纳肛;洛索洛芬钠口服或强痛定肌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静滴止痛。
2、小便困难 下腹热敷;车前子15克水煎代茶;穴位敷贴;微波照射;呋塞米口服;新斯的明穴位注射;导尿。
3、出血 及时止血处理。中成药痔康片、致康胶囊等,西药如安络血、氨甲环酸、氨甲苯酸、维生素K1、止血敏、止血芳酸、白眉蛇毒血凝酶等,轻者以明胶海绵、吸收性止血纱布压迫止血或者可利用电刀、电镊进行电凝止血;重者可行缝扎止血。
4、发热 中药辨证清热解毒或应用抗生素。
【注意事项及中医“治未病”措施】
1、经常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食物,禁止饮酒,保持大便通畅。
3、发现肛周脓肿,宜早期切开排脓,一次性手术治疗可防止后遗肛瘘。
4、肛瘘患者应及早治疗,避免外口堵塞后引起脓液积聚,排泄不畅,引发新的支管。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肛瘘瘘管消失,肿痛流脓症状消失,手术创口基本愈合,排便功能正常。
好转:肛瘘肿痛流脓症状减轻,手术创口基本愈合,排便功能基本正常。
无效:肛瘘肿痛流脓症状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