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宝慈¹,邢爱勤¹,李德伟²,杨鸿培¹,郑鸣霄¹
(⒈福州市中医院 福州 350001;⒉邵武市人民医院 邵武 354000)
摘要:目的 探讨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 74例直肠炎的疗效。 方法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74例 ,对照组 40例 ,用 5 0 m L 甘油灌肠器把药液慢注入直肠内药液量约 5 0~ 10 0 m L。药液温度在 3 7℃~ 3 9℃ ,1日 1~ 2次 ,7d为 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方药与治疗组相同 ,水煎服 ,1日2次 ,每次 1剂 ,7d为 1个疗程。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 ,结果治疗组治愈 41例 ,显效 2 0例 ,好转 11例 ,对照组治愈 22例 ,显效 9例、好转 5例。总有效率分别为 97.3 %和 90 .0 %。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 P0 .0 5 ,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灌肠法比口服汤药具有以下优点 :1.克服了胃酸对药物治疗影响 ,可有效保护肠粘膜及周围组织 ;2 .无明显药物胃肠反应及副作用 ;3 .药物在肠道直接作用 ,治疗效果好 ;4.延续性治疗患者易于接受。 结论 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是治疗直肠炎及肛门、结肠疾病的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6-3765(2004)03-0095-02
自2001年来,我科采用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炎7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114例均为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肛肠科就诊患者,其中男64例,女50例,年龄最小21,最大68,病程3天至2.5年。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增多,排粘液便或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腹部闷痛,肛门坠胀不适;直肠镜检查:粘膜色红、充血、水肿或糜烂溃疡。舌苔黄腻、脉滑数。临床上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对照组40例。
1.2 临床诊断:参照李润庭编《肛门直肠病学》,1987年,辽宁出版社出版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伤寒论》中白头翁汤为主方,药物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等,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予以辩证后加入行气活血止血、缓急止痛等药物;凡是大肠湿热甚者均可采用本方,加水煎熬至80至100ML,过滤。药物灌肠前先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将导尿管插入肛门,用50ML甘油灌肠器把药液缓慢注入直肠内,药液量约50-100ML(因人因病而宜),卧床休息片刻。药液温度掌握在37-39℃,每日1次-2次,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应清淡低脂饮食,或流质,禁饮酒或辛辣炙煿厚味之品,以及生冷瓜果。
2.2 对照组 采用方药与治疗组相同,水煎服,每日两次,1日1剂,7天为一个疗程,饮食调养同治疗组。
2.3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 1-3个疗程
2.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直肠镜检查:直肠粘膜正常,未见充血,水肿糜烂等现象;显效:症状消失,直肠镜检查:偶见直肠粘膜部分轻度充血、水肿,未见糜烂。好转:症状减轻及部分症状消失,每日排便次数少于两次。直肠镜检查:直肠粘膜部分色红、充血、轻度水肿,无糜烂溃疡现象。无效:与治疗前症状比较无明显改善。
3 治疗效果
3.1 白头翁汤加味治疗直肠炎共114例,其中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74例,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40例。在第一疗程中,治疗组治愈30例(40.5%),显效26例(35.1%),好转8例(10.8%),对照组治愈17例(42.5%),显效10例(25%),好转6例(12.5%)。第二疗程中,治疗组治愈5例(6.76%),显效1例(1.35%),好转2例(2.7%),对照组治愈3例(7.5%),显效2例(5%),好转1例(2.5%)。第三疗程中,治疗组治愈6例(8%),显效4例(5.4%),好转6例(8%) 对照组治愈2例(5%),显效1例(2.5%),好转1例(2.5%)(见表1)。
表1 各疗程治疗情况
疗效 第一疗程例(%) 第二疗程例(%) 第三疗程例(%) |
治 治愈 30(40.5) 5(6.76) 6(8)
疗 显效 26(35.1) 1(1.35) 4(5.4)
组 好转 8(10.8) 2(2.7) 6(8)
对 治愈 17(42.5) 3(7.5) 2(5)
照 显效 10(25) 2(5) 1(2.5)
组 好转 6(12.5) 1(2.5) 1(2.5)
注:治疗组n=74 , 对照组n=40 |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显效、好转例数分别为41.、20、11和22、9、5。总有效率分别为97.3%和90.0%。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两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3.2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中普遍感觉:①药味苦,难于长期人口;②部分患者服药后感到胃脘不舒、呃逆及纳食减少等现象。
4 病例介绍
陈某,女,29岁,个体,于2002年3月15日初诊。主诉:大便次数增多2个月,近3天症状加重,伴见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肛内灼热及下坠,下腹闷痛不适。曾服用多种西药治疗(具体不详)无效。饮食尚可,心烦、寐欠佳、尿黄,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直肠镜检查:直肠黏膜色红,充血,水肿,伴见部分直肠黏膜色红、充血、水肿、伴见部分直肠黏膜糜烂,渗血;粪Rt:脓细胞15~20个/高倍镜,红细胞20个/高倍镜,大便细菌培养阴性。西医诊断:直肠炎;中医诊断:泄泻(湿热蕴结),取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白芨、地榆、木香、白芍、甘草等,加水4ooml。煎取1OOmL,过滤,保留灌肠,每日1~2 次;连续治疗1周,大便次数每日1次,自觉症状消失,直肠镜检查:直肠黏膜部分轻度充血或水肿。守原方药继续治疗1周,每日灌肠1次。再复查:症状消失,直肠镜检查见直肠黏膜色淡红,未见充血,水肿等。
5讨论
5.1 直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痢疾”等范畴,多由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脾胃而致腑气不利,湿热毒邪蕴结大肠,下注魄门,毒邪交结肛门、直肠黏膜而成。白头翁汤具有苦寒开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燥湿止痢等功效,善于治疗湿热赤痢,再以 辨证施药,力求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头翁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及痢疾杆菌等均有不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其合理配伍应用同时具有抗炎及调节机体免疫双相作用。
5. 2 本方药性苦寒,内服易伤脾胃,尤其对脾胃功能差者更不易接受,因此灌肠用药与口服用药对比,其优点:①药物不经脾胃吸收,避免苦寒药对脾胃的伤害;同时也避免了胃酸对药性的干扰作用,保存了药物功效,提高了疗效。②药物在肠道吸收更完善,且局部用药能直达病所,疗效亦较为显着,又能有效地保护肠黏膜及周围组织。③用药量少,方法简单,易操作。④该疗法,无痛苦不适,患者易接受,避免服药困难而中断治疗的缺点,从而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疾病。
因此,白头翁汤加味保留灌肠是治疗直肠炎及肛门、结肠疾病很有效的方法,同时还可用于全身性其它炎症性疾病治疗,或辅助治疗,也是进一步完善祖国医学临床治疗的又一举措。
海峡药学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