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ating diarrhea by Baitouweng soup in 78 cases
福州中医院 (350001) 谢宝慈 叶玲
临床上用白头翁汤治疗肠湿热泄泻(直肠炎、结肠炎发作期)。症为腹部闷痛,排大便次数增多,排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感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治疗78例,男30例,女48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病程3天~2年。直肠炎58例,结肠炎发作期20例;腹部闷痛或不适,排便不畅,每日2~3次,伴里急后重11例,下腹闷痛或不适,大便不规则,排粘液便或粘液血便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感67例。
2 治疗方法
白头翁汤12g、秦皮、黄连、黄柏各9g为主方,根据患者症状适当加入消导、健脾、行气、理气、凉血止血等药物。凡大肠湿热盛,热毒盛者均可适用本方。每月1剂,每剂水煎2次口服,5天为1疗程,一般服用1~4疗程。
3 结果
治愈: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感等症状消失,每日大便1~2次,无粘液血便,直肠镜检查:直肠粘膜正常,大便常规检查阴性。好转: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感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粘液血便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本组78例,治愈44例,占56.4%;好转31例,占39.7%;无效3例,占3.9%;总有效率96.1%。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4岁,1997年2月23日初诊,患者大便次数增多1个月,近来症状加重,每日大便5~6次,里急后重,排粘液血便,其血色鲜红或暗红,便后肛门灼热感,时而下腹闷痛,曾服多种西药无效。饮食、睡眠尚可。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直肠镜检查: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渗血、肠粘液多。大便常规检查:脓球15~20个/高倍镜,红细胞20个/高倍镜。大便培养阴性。中医诊断:泄泻(肠湿热)。西医诊断直肠炎。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白头翁、野麻草、仙鹤草各12g,秦皮、黄连、黄柏、元胡、槐花、地榆、丹参各9g,木香6g(后入)、甘草3g。水煎服,每日2次。服5剂后,每日大便3次,大便带有气泡和粘液,无血便,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减轻,时而腹胀,纳减,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细。治以清热解毒利湿,理气消导。中药同上方减槐花、仙鹤草、丹参,加山楂炭、神曲、太台乌各9g。水煎服,每日2次。再服5剂后,每日大便1~2次,里急后重减轻,无粘液血便,肛门无灼热感,饮食尚可。舌质略红,苔薄黄,脉弦。再继上方服5剂。3月9日复诊:大便每日1~2次,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无粘液血便,饮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大便常规检查阴性。直肠镜检查:直肠粘膜正常。方:白头翁、秦皮、黄柏、淮山、茯苓各9g,黄连、木香(后入)各6g、甘草3g。再服3剂,巩固疗效。
5 体会
肠湿热泄泻(直肠炎和结肠炎发作期)引起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拉粘液血便、肛门灼热感等症是由于热毒壅结大肠,热伤血分,故便下脓血;火热郁结,气滞不通而致腹痛、里急后重;热气下迫,故肛门灼热感。白头翁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对治疗本病具有特殊疗效。
方中有白头翁解毒、凉血止痢,善治热毒赤痢为主药;黄连、黄柏、秦皮协助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功效。根据患者病情加用以下药物:腹痛、腹胀加木香、台乌、元胡等药物以理气、行气、止痛。腹痛、里急后重、大便不畅加木香、槟榔、白芍等药物以行气、导滞、缓急止痛;排血性大便时加丹参、地榆、槐花、仙鹤草等凉血止血药物。故以白头翁汤为主方,治疗肠湿热泄泻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简介
谢宝慈,女,1939年出生,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擅长治疗各种类型痔疮、肛瘘、肛裂等肛门疾病和直肠炎、慢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等肛肠疾病。
(收稿:1999-06-20 修回:1999-10-26)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