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桐雨(1908—1982),又名实怿、沁。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六世行医。 父笃初,擅长儿科,尤精于医治痘疹。桐雨童年在家读些古书,后入福州第四小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于福州第二中学毕业后,从父学医。十九年,进入福州中医公会主办的中医学社深造三年。二十四年(1935年),在祖居桂枝里开诊。1958年之后,在福州市人民医院担任儿科主任。
桐雨继承祖传的中医医道,兼学西医,注意总结临床经验,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尤以医治小儿麻疹闻名遐迩。中医以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但病儿往往讲不清自己的病况,所以他特别注意“望、切”,对小儿麻疹患者,首重观察疹门。倘病儿两颧见疹,色红且活,则含笑说:“疹门已开,虽病无妨。”若胸腹朵密,但两颧色白无疹,则倍加当心。除了按脉外,他还以手循肤摸疹,审察麻路。某日,一妇人抱儿求医。因天气寒冷,他令勿袒露,以手循肤摸疹后,便断言:“麻疹至膝,腹部朵密,大腿稀疏,膝下未见,宜宣表托疹。”妇人面有疑色,桐雨乃解患儿衣示之,果如所言,遂服。他细心诊察,认真辨症,根据不同的症候,找出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药物医治。1950年夏,一患儿麻疹后绕脐腹痛,口吐蛔虫,请他医治。他见患儿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数,细加询问,知系患儿麻疹之后多吃了荔枝,致胃火炽盛,迫使蛔虫上窜,给服淸热安蛔汤、合重剂石膏。一剂安,二剂即癒。次日,他的朋友延请为其女治病。他望神色、察舌苔、切脉搏,见患儿 神疲肢冷,脸色苍白,又详询了病情,得知患儿麻疹之后频服荸荠汁,引起腹泻,日泻十数次,便断其过服寒凉,致脾肾阳虚,急投附子理中汤,服一剂泻止。他在两天中所医治的两例都是麻疹后症,一用石膏,似浇一壶冰水;一用附子,如投一炉炭火。由于他辨症审因精确,药中病机,故皆立即见效。
桐雨不仅精于儿科,对于疑难杂病的辨证施治也颇有见地,并敢于大胆地采用独药、奇方。1960年夏,福建省省长叶飞之子呕吐腹胀,釆用输液导泻等法均无效,乃请桐雨诊治。他知患儿曾食荔枝上百粒,果滞致呕,便以独味药“果虎”半斤,嘱其煎汤连服。身旁有人悄悄问道:“仅用一味?”他答道:“症属伤食,药清其源,一味足矣。”果然“果虎”入肚,很快见效,药到病除。又1974年5月间,福州艺校女生吴某,因扎腰练功,饮食起居失调,开始只觉脘腹闷胀,后又连续呕吐。始以为食积伤中,医治无效。继住某医院,历用镇静、解痉、止吐、新针等法治疗,经五十日之久,呕吐反而加剧。后闻桐雨医术精湛,便登门求医。桐雨见她脸色苍白失神,肢肉瘦削几不能立,舌绛苔净,脉数无力,经缜密诊察后,断为胃热作呕,日久伤阴之故。即拟生半夏、西洋参、黄连等味给她服用。但因生半夏系有毒之物,药铺拒售。吴某之父也因此产生疑虑。桐雨向他说明重病必用奇方的道理,并亲往药铺说明详情,请允配方。吴某服了一剂药后,吐减大半,能食米汤,续服十剂,吐止食馨。桐雨再开四君、八珍为之调补,病乃痊愈。其父感激桐雨挽救了垂危的生命, 让吴某认他为谊父,桐雨婉言谢绝。
桐雨晚年还致力急症、重症及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幽门狭窄等外科症非手术治疗的探索。他除了把医术传授儿子外,还培养年青医师,主办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进业余中医学校,参加西医学中医班的讲学。
桐雨行医近半个世纪,作为儿科医生,他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座右铭,临诊时对病孩和颜悦色,举止柔婉,有时哄以玩具, 使“四诊”得以顺利进行。他处处为患儿及其亲属着想,对远道前来露宿排队求诊者,每备茶水招待。冬设火炉取暖,夏置凉棚蔽荫。对贫苦人家常免费义诊,以至赠医送药。他的医德、医术在福州人民中广泛传诵,在医学界颇孚众望。历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市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福州市委员会副主委,福建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省儿科学会常务委员、省卫生厅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州市卫生局医学顾问及红十字会福州分会副会长等职。1982年,陈桐雨病故,享年七十五岁。遗著有《陈桐雨儿科医案医话选》一书。
(陈辉清 肖诏玮)
主要参考资料:
1.陈桐雨自填简历表。
2.陈桐雨儿子辉清、徒弟肖诏玮所写《陈桐雨传》。